2025-07-15 07:50:3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扎根曹妃甸13载!田路江:让清洁能源温暖千家万户

扎根曹妃甸13载

田路江:让清洁能源温暖千家万户

记者 景立华 通讯员 宋艳文 韩东

“看今天的曹妃甸工业区,到处热气腾腾,这么多央企、京企在这里扎根,我在这里工作,心潮澎湃,一定要干出成绩来。”中国石油集团天然气销售分公司资深技师、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田路江,望着这片曾是一片荒滩、如今已是现代化能源基地的土地,目光深情。

这位来自河北保定的技术专家,13年前来到曹妃甸时,迎接他的还是荒芜一片。如今,他不仅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更与同事们一道,在这片热土上创出了一片属于中国能源人的广阔天地。

7月12日,暮色笼罩曹妃甸海面。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工艺区内,一盏巡检灯在管道丛中移动。田路江停在一根凝结着细密水珠的低温管道前,戴着厚手套的手仔细检查着阀门。在曹妃甸工作的日子里,这样的场景已是寻常。

2012年夏天,从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的田路江,从家乡保定出发,背着行囊来到尚是一片荒芜的曹妃甸工业区。那时的唐山LNG接收站,吱呀作响的板房旁,刚露出穹顶的LNG储罐像待开垦的“能源堡垒”。作为生产运营中心首批技术骨干,他面对的是从零开始的技术空白。 “当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靴子上总沾着海盐和泥巴。”这座拔地而起的接收站,肩负着为首都和华北地区调峰供气的重要使命。2012年冬季投产前夕,为校准一个阀门参数,他在零下15℃的罐区连续作业6小时,睫毛结满冰碴,掌心磨出血泡。为了首船接卸,他硬是啃下了首船LNG预冷等英文技术规程百余份。

2013年11月15日,卡塔尔LNG船首次卸料,田路江在中控室全程紧盯每个参数波动,“屏幕上0.1的压力变化都得瞪大眼睛,生怕漏过任何异常。” 2022年的照明灯分区改造项目,成为他跨专业攻坚的“拦路虎”。从未接触过电气领域的他,白天跟着承包商跑现场,晚上查文献学图纸,拽着生产运行中心主任问流程细节。

13年间,田路江累计处置34项重大安全隐患。2022年那场高压泵攻坚战尤为经典。面对国外维保的高额报价,他毅然决定:“咱们自己拆!”没有资料就手绘零件图,缺乏经验就24小时蹲守。连续72小时轮班作业,成功拆解泵体,发现轴承严重磨损并完成维修,节省300万元,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设备不会说谎,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争气。”这是田路江常说的话。在节能降耗上,他带领团队创新技术,2024年实现节电104万千瓦时、节气380万立方米。针对储罐罐表系统依赖进口的难题,他牵头完成国产化改造,节约成本120余万元,成功摆脱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封锁。5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田路江荣获特等劳动模范殊荣——这是对他在曹妃甸这片创业热土上,从基层操作员成长为能源保供技术尖兵的最高肯定。

“田班长总说,咱们守的是国家能源线。”运行五组中控操作员对这位老班长充满敬佩。如今作为资深技师,田路江将全国技能竞赛经验总结为“理论+实操+复盘”模式,编写的《LNG操作工实战手册》成了班组“秘籍”。近3年的时间里,这位1989年出生的保定汉子,在曹妃甸带出了5名集团级技术能手、3名青年岗位标兵,徒弟更在全国竞赛中斩获个人一、二等奖。他推行轮岗制与“老带新”,带领团队提交QC成果28项,年节约工时超1200小时,效率提升40%。“刚来时我连阀门都认不全,是田哥手把手教我。”青年操作员指着墙上田路江绘制的教学图表说。

暮色中的海岛,华灯璀璨,田路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案头摆着“发电储能+新能源”技改方案。“曹妃甸,变化多大呀!很荣幸能参与曹妃甸的开发建设,我和同事们继续加油干,用清洁能源的暖流,温暖千家万户。”他充满深情地告诉记者。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