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妍
30多年的出海生涯中,他始终将生命置于首位,以过人的智慧与勇气化解300多起海上险情,救助近200人,其中80多人被从死亡线上拉回,守护了无数渔民的生命与财产,被当地渔民亲切誉为“海难救星”。他,就是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苏海东。
不惧危险,他是群众眼中“侠肝义胆弄潮人”
“救人一命,幸福一个家庭,值!”这是苏海东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海上遇险时,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危险与报酬从不在他的考量范围内。
2000年的一天,乐亭老米沟渔港,天气预报显示海上将有八九级大风,所有船只早已收港避险。当得知有船只在巨浪中遇险、救援船无法靠近时,苏海东主动请缨驾船出征。狂风掀起的巨浪让船身剧烈横摆,人在甲板上根本无法站立,他却凭着多年的航海经验,在波峰浪谷中一点点逼近遇险船只,几经尝试终于将受困人员成功转移。
还有一次,苏海东正带领船员起锚打捞海蜇,对讲机里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附近一艘渔船正在下沉。当时,网里的几千斤海蜇若顺利起网,能带来可观收入,而起网至少需要两小时;可另一边,是随时可能消逝的生命。“人命关天!”苏海东毫不犹豫下令解除网具抛向大海,仅用15分钟就赶到事发地,先救人、再拖船,忙完才回头寻找那套价值10多万元的渔具。最终,渔具找回了,但网里的海蜇早已不见踪影,5万多元的损失成了他“不计代价”的注脚。
2019年1月20日凌晨,刚经历三次开颅手术、仍在家养病的苏海东,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京唐港东堤附近,两艘小型渔船在七八级寒风中遇险。他顾不上身体尚未痊愈,迅速调度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自己则亲自驾驶其中一艘冲向事发海域。抵达时,一只木船已完全沉没,另一只在浪中飘摇,两名船员浑身湿透瘫在甲板上瑟瑟发抖。苏海东果断抛缆,成功将人救下,又力排困难将遇险船只拖回渔港。
不计得失,他是渔民心中的 “海难救星”
祖辈以渔为业,十几岁便随父出海的苏海东,早已将“守护同行”刻进骨子里。对他而言,渔民的安危,比自己的得失重千钧。
2022年5月1日晚8点多,距离乐亭海岸80多公里的海域,一艘渔船因发动机故障失控漂浮,13名船员被困船头。接到消息时,苏海东明知夜间出海风高浪急、能见度极低,却丝毫没有犹豫,跳上自己的“冀乐渔3088号”渔船,开足马力驶向深海。
4个多小时的颠簸后,他终于抵达遇险船只附近。此时,失控的渔船正借着海风无序漂流,稍有不慎,两船碰撞就可能造成二次危险。第一次贴靠失败,第二次被浪推开,第三次刚靠近又被冲开……苏海东紧盯浪涌规律,毅然选择逆风斜向靠拢,在两船随浪起伏的间隙,精准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功让船头对接。众人合力拴紧缆绳后,他又顶着风浪拖拽 4个多小时,终于将遇险船只和13名船员安全带回渔港。
无私奉献,他是群众心中的“慷慨热心人”
在苏海东眼里,助人从不分“海上”与“陆地”,只要看见别人有难,伸手帮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2021年11月,他在路上遇见一辆三马子翻进沟里,伤者已送医,可车辆和散落的物品还陷在沟中。他当即回家开来吊车,不仅把三马子吊上岸,还一点点将水沟里的物品打捞干净。2022年夏天,一场大雨让农户的庄稼地灌满积水,他听说后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挖机就去帮忙排水,直到积水退去才离开;同年秋天,一家农户的玉米收割机陷在地里动弹不得,他又开着大铲车赶来,先把收割机拖出来,再将泥泞的道路推平垫好……
这些在他口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温暖着乡亲们的心。他不仅是大风大浪里救人的铁汉子,更是日常里随叫随到的“热心肠”。
薪火相传,他是志愿服务队员心中的“躬先士卒”
30多年救援路,苏海东分文未取。“经济损失可以弥补,生命来不了第二次”,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坚守的初心。为了让救援更及时、更专业,他自费30多万元购置应急启动电源、遥控机器人无人艇、救援快艇、灭火器及各类药品,安放在各个码头,随时供人取用。
他的行动,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更多人的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一起上,才能护好这片海。”苏海东牵头召集段春冉、常江山、代福春等50多位热心渔民,组建起乐亭县近海救援志愿服务组织。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个个挺身而出:2023年10月,段春冉等人在惊涛骇浪与熊熊火光中救起9名船员;2022年10月,代福春和船员放弃价值4万余元的货品,在黑暗中救起两名落水者……
“我就是个普通渔民,打鱼是本分,救人是本心。”面对“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苏海东始终初心不改。他用30多年的坚守证明:平凡的人,凭着一份纯粹的善意,能走出一条不平庸的路;点点星火,终能汇聚成守护生命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