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景立华 杨海 赵冠群
今年4月28日,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一对特殊的师生并肩而行。戴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群党支部书记,与她曾经的学生李子禹,共同踏入这座象征荣耀的殿堂。戴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李子禹则捧回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这份跨越师生身份的共同荣光,背后是一段用匠心与热爱书写的育人故事。
一句追问,点亮少年技能梦想
1997年,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戴琨踏入职业教育领域。在她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而她的使命,就是用爱与智慧,为他们照亮成长的路。28年来,她累计培育5000余名学生,其中百余名毕业生成为首钢、中车等世界500强企业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李子禹,正是她众多优秀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在实训室里,一个下课后总是默默加练的身影引起了戴琨的注意——李子禹。从他专注的眼神和反复操作的动作中,戴琨看到了他对机电技术的热爱。“想不想把兴趣变成专业?”戴琨这句看似随意的询问,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少年上进的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戴琨成了李子禹的“技术导师”。
2018年初,学校组建全国技能大赛集训队,李子禹作为种子选手入选,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封闭训练。其间,戴琨与指导教师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指导李子禹根据竞赛规程,自主设计出百余个针对性训练方案。训练过程中,为攻克工业机器人复杂轨迹规划与PLC精准控制的技术难点,他们进行了上千次PLC编程调试与工业机器人模拟操作,实现了从设备精准控制到复杂任务协同作业的全面突破。这种训练模式使李子禹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最终带队参加“2018中国技能大赛——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两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均以精湛技艺获得全国一等奖。
“戴老师的办公室永远为我们亮着灯,她是我的领路人!”如今在中车唐山公司成为技术骨干的李子禹这样评价恩师。看着身边这个曾经总追着问“误差还能再降0.1毫米吗”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行业精英,戴琨心中满是自豪:“昔年植松,今已成栋。愿守初心,为国育才。”
车间课堂,培育大国工匠摇篮
“职业教育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在真刀真枪里学会闯荡。”这是戴琨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课堂上,课本永远不是唯一的教材——中车的技术工艺手册、首钢的设备维护日志、企业的技术攻关案例,都被她改编成教学项目。
她的教学创新永远紧跟产业脚步。当唐山机器人产业集群兴起时,她带领团队牵头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与唐山高新区共建省内首个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把企业生产线直接“搬”进学校,将真实产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
面对机车车辆闸瓦自动漆线控制系统研发难题,戴琨率科研团队驻扎生产现场月余,主导完成上百组数据核验与程序迭代,最终实现漆线毫米级精度控制;在开发AI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过程中,戴琨带领教师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攻克了复杂曲面缺陷识别技术瓶颈,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多条智能化产线。
“企业的技术需要,就是戴老师教学的重点。面对技术难题,我们以前觉得 0.5毫米的精度就够了,戴老师却让我们盯着两根头发丝的距离较劲。”毕业生韩立涛说,正是这种严苛,让他后来研发的港口机械操作法能拿下国际专利。
“戴老师的课像磁铁,总能把我们吸进去。”学生们记得,她讲皮带运输机的电气控制时,会带着大家去唐山港的作业现场;分析智能生产线时,干脆把课堂设在企业车间,邀请工程师化身“技术导师”,将生产线上的实操经验与前沿技术倾囊相授。这种“车间即课堂”的模式,后来成为全国职教改革的“唐工范式”。
星光闪耀,传承职教匠心之光
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里,有一面特别的“星光墙”贴满了学生们的获奖证书和工作照:李子禹的全国劳模奖章、张召星的河北大工匠证书、韩立涛的国际专利证书……每张照片都镌刻着职教匠心传承的印记,不仅是学子们拼搏奋斗的勋章,更是“双师型”教育模式结出的硕果。
“老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当学生的引路人。”戴琨深知,职业教育的魅力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她培养的学生中,3人成为了全国技术能手,21名学生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更有几千名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的技能人才。“看到他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能工巧匠,比我自己拿奖还开心。”她说。
从实训室到人民大会堂,从课堂到企业车间,戴琨用28年的时光诠释着“师者匠心”。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们的技能之路,也让职业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