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09:39:1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凤山兵营:抗震救灾中的一面旗帜

凤山兵营:抗震救灾中的一面旗帜

杨树山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9年,回忆当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让人感慨万千,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似乎就在眼前。驻唐部队北京军区炮五师炮五十团在危急时刻,反应快,行动早,敢担当,能战斗,奋不顾身地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军委给该团荣记集体一等功,授予团卫生队唐山抗震救灾模范卫生队称号。他们以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忠诚,成为践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一面旗帜。

炮五十团兵营位于唐山市东北10公里的凤山南坡上,东依巍山,西邻陡河。1976年盛夏,部队集结于陡河水库开展游泳训练,7月27日完成训练科目返营。当晚,除警戒、值勤人员外,干部战士安甜入睡。

7月28日凌晨,强烈的大地震惊醒了熟睡的指战员,他们像战备紧急集合一样,抓上行装跑到门外集合场。与此同时,在营区值班的团首长及司、政、后部门主管习惯地按战备行动集中在团司门前。

当时,天是黑沉沉的,往日灯火映空的唐山市变得一片漆黑;地是浮漂漂的,机声轰隆的巍山矿区、陡河电站突然变得阴森沉寂,田野村落杳无声息,好像整个大地没有生灵。震后20多分钟团常委碰头会召开了,会议简要分析判断了情况,当即决定:1.将武器装备撤到安全地点;2.迅速沟通对上联络;3.由黄副团长率侦通人员乘指挥车到唐山市区察看灾情;4.立即动员组织部队抢险救灾。

4时20分,团指挥所按战备方案组织到位,并向卫生队下达收治伤员的命令。4时59分,黄副团长通过报话机报告:“市区震后一片废墟,灾民在呼救,部队应立即出动。”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群众高于一切。紧接着,整装待发的5个炮兵连队分3个方向奔赴市区、陡河电站、开滦疗养院及双桥公社。

抢救群众高于一切

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严重威胁着被埋、被压群众的生命,早一分钟把群众从废墟里救出来,就可保住生命。生命重于一切,哪里有呼救,救灾分队就奔向哪里。奋不顾身地在废墟中穿残壁,钻狭孔;手扒,肩扛,排除重重障碍才能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奋力抢救群众的队伍中,有30名唐山籍战友,家都在市区,他们面对伤亡惨重的现实,都意识到自己的亲人也在废墟中挣扎呼救。他们虽然心痛,但从未却步,而是更加尽心尽力像救亲人一样,忘我地奋战在抢救群众的战场上。

当晚7时20分,唐山地区又发生了一起7级地震。抢险分队的作业更加困难了。前出市区255医院抢险的炮四连,他们所面对的是9栋3层以上楼房全部倒塌,整体钢筋混凝土楼板一塌到底,大部分伤病员都遇难了,但在废墟里还不时有微弱的呼救声。面对惨状,四连在范副政委的指挥下,展开了一场破板凿洞营救亲人的战斗。他们不顾余震时落下的砖石,不顾扎破手脚的疼痛,不顾悬挂的电梯随时都有塌下来的危险,忍饥挨渴,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连续奋战十余小时,从倒塌的楼堆里救出了29名伤病员。之后,又集中炮一班和电话班,对外一科11号病房进行突击。他们从楼侧面打开了一个长4米的斜洞,救出了被压在下面做手术治疗的迁西县某大队党支书秦常志及陪床看护的亲属,最后被救出洞的那名妇女,刚站起身,就紧紧拥抱着满身是伤的炮班战士,激动地高呼:“恩人、恩人、解放军是大恩人!”

两天首战抢救群众的战斗,987名群众得救了,并扒出遗体682具。为了抢救群众,晚上7级地震造成10名战友献身,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入抢救群众、排除险情、消除灾难隐患的战斗。

排险除患大于一切

当日11时29分,团指与上级的联络恢复了,根据师前指的指令,团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了地震灾情、抢险分队的行动、伤员急救情况,以及灾后社会治安形势。会议适时对行动部署调整如下:1.鉴于受灾群众自救已展开,抢救分队应宣传群众组织互救;2.各营卫生所立即建立一线救扶站接诊伤员;3.组织预备队接受新任务。

大雨不停地下着,余震不时发生。

位于唐山东北10公里的陡河水库被称作“唐山市头顶上的一盆水”,强震造成水库大坝开裂下沉(多道裂缝,最长的近千米,宽约1米余),承压力严重下降。中午,前出水库大坝执行安全巡逻任务的八连一排报告“大雨造成水位急剧上涨”。团指根据报告情况,判断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当即派董副参谋长带炮一连一个排前去加强,经与水库管理处商定,在地震断电的情况下,只能进入被毁的闸房清场,组织人工提闸放水,以减轻库压,这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在危急面前,八连贯彻“两带头”精神,指挥排将人员分成4组,每组有一名干部或一名党员,在各组中发挥表率作用。他们采取分组轮班操作法,在工人师傅的指导配合下,冒着余震不断的威胁,经6小时的奋战,硬是将长年不用的重达4吨的两扇闸门提起放水、泄洪、减压保大坝,为灾后的唐山市区排除水灾险情。

随后,高各庄石油库险情火急!高各庄石油库是地区的战备油库,大地震造成油罐部分受损,石油顺着开裂处不停外流,库区低洼处已积满了明油,数十米外都能闻到刺鼻的石油味,一个火花就会起火爆炸,整个油库区将化成一片火海,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炮六连紧急受令,火速赶到高各庄石油库,在油库管理处安保人员的指导配合下,旋即察看库区周边环境及人流活动情况,划定禁区警示线,50米一岗,路口设护栏立警标,严禁车辆、人员出入。六连战友们忍耐炎热蚊咬,昼夜绝地防患,确保油库安保人员的技术排险顺利实施。保住了油罐,化解了风险,一场可能殃及灾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火灾得以幸免。

与此同时,团指根据地委和师前指的指示精神,灵活地使用在营区待命的机动分队,对地区战备医药库、人民银行金库、粮库、棉库、五金库等14个重要目标实行了警戒管理,在地震灾乱中保卫了这些目标的安全,使库存的资源在抗震救灾中有效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间,没有发生任何次生灾害和社会治安事件。有效的排险除患和安全保卫,为安置群众生活,恢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救死扶伤重于一切

夜幕降临,载运伤员的车辆还在不断地开进营区,截至晚8时,营区已接收伤员与灾民4100余人。其中,抢险分队向营区抢运伤员与灾民近2000人。营区内的3个车炮场、2个大操场的临时棚架内,都挤满了伤病员。卫生队医生、各营卫生所的医助及连队的卫生员背着急救箱,提着马灯巡诊在伤员棚里,他们有的为伤员清洗创面,包扎伤口;有的为伤员做骨折固定;有的为伤员导尿排便。他们个个忙得不可开交,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可仍然还有许多伤员在焦急地等待着急救护理。

深夜,团指紧急同各营及后勤处领导商量,立即从各营挑选精干细心的25名战士组织急救培训,让他们在急救现场跟班学、学中干。这样一支速成护理队伍活跃在各伤员棚里,很快地稳定了伤员情绪。

卫生队的小院,战备发电机起动了,急救帐篷里的两个简易手术台上的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不停地进行。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以白求恩为榜样,把伤员当亲人,紧张地进行着一场抢夺生命的战斗。平时,这个只担负外伤包扎、传染病预防和转院治疗任务的卫生单位,今天,在这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下,靠着集体智慧和通力合作,大胆细心地完成了剖腹探查、脾摘除、肝修复、截肢等大型手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从废墟中扒出来的亲人。

7月29日清晨,大雨过后,阳光射进伤员棚里,使拥挤的伤员驱散了些愁容。卫生队的手术篷还亮着灯,46岁的军医刘建伟一天一夜没合眼,争分夺秒地战斗在手术台旁。他刚做完手术,正准备喝口水,“医生!郑伦休克了!”刘医生大步跨出手术篷,只见伤员两眼紧闭,脸色苍白,经手触摸探察判定系“内出血”,决定立即进行剖腹手术。刘医生等医护人员在没有血源补充的条件下,采取加大输液量,快速回收过滤伤员腹腔积血,再输回伤员体内的办法,保证了脾摘除手术的成功进行。这个岔道公社的拖拉机手得救了,而刘医生因劳累瘫倒在手术台旁。

营区救护站卫生员孟继刚,是个新战士,3个月的卫生员集训还未期满,在这突如其来的救死扶伤战斗中,他大胆心细,积极主动。在伤员棚里,一名伤员头皮撕裂了三寸多长,里面灌满了泥沙,臂部还有一处五寸长的大血口,肩胛骨外露。小孟从没见过这样严重的创伤,更没有亲手做过这种缝合手术。当时,他见伤员疼痛难忍,自己也心如刀绞,于是仗着胆拿起器械,在一名赤脚医生的配合下,轻轻地操作,聚精会神地冲洗,一丝不苟地为这名伤员缝合了伤口,解除了痛苦。

通讯员张文搏是位唐山籍战士,通过速成培训跟着干了半天,就能单独给伤员治伤护理。深夜巡诊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呻吟,小张走过去见是两位老人,便轻轻地问道:“大爷大娘,哪里不舒服?”“我们尿不出来,肚子钻心地痛。”小张一边帮老人导尿,一边不断用唐山话宽慰老人。5个不眠的昼夜,小张和他的伙伴们就是这样热情地为伤员精心护理,而把自己亲人在地震中遇难的痛苦深埋在心里。伤员们说:“小张和他的伙伴们个个像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强烈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起死回生的力量。8个昼夜,营区先后收治伤员已突破5500人次,卫生队成功地做急救手术160例,帮助危重伤员转危为安,将经过救护站急救处理的490名危重伤员,分类编组,由刘副团长率队,组织了20辆汽车,派医护人员护送到山海关、承德和唐山机场,运往外地治疗。留在营区治疗的伤员,经过精心护理,伤情好转后,满怀感激之情,连同他们的亲属一起,一批又一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凤山兵营。

这个大地震震不倒的凤山兵营,经过抗震救灾战斗洗礼更加光彩夺目,那代人在水与火中演绎的故事更加动人,他们所锻造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宝贵精神必将世代相传!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