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10:53:1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深情岁月,融入城市血脉——追忆上海医疗队在唐山的抗震时光

澎湃新闻记者 宋昕倩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孟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剧烈震颤,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这座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废墟。一支来自黄浦江畔的队伍星夜兼程,从千里之外奔赴而来——那便是上海医疗队。他们也是全国最早抵达唐山的救援力量之一。

去年9月,来自上海市的朱永平来到唐山,将其父亲朱铁城生前收藏的唐山大地震救援资料捐赠给唐山地震博物馆,其中一些来往书信引起记者注意。

信纸虽然老旧,字迹却清晰。上面写着:感谢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上海医疗队特别是朱伯伯帮我们防病灭病。

信中的“朱伯伯”就是朱铁城,是上海第一批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医疗队队员。而写信的人叫王红兵,是被救助的唐山人王玉楼的女儿。

记者采访了解,王玉楼家的住房在地震中坍塌,夫妻俩抱着孩子逃了出来。朱铁城和医疗队同事第一时间为他们进行了防病隔离。劫后余生,王玉楼家人拉着朱铁城的手哭着道谢,两家人的情谊便从此结下。此后几年,他们常书信往来。

据了解,上海先后派出56支医疗队、2000多人次参加抗震救灾。从前期救助伤员,到后期防疫灭病、培训医生、重建医院,直到任务彻底完成,医疗队在唐山的援助工作持续了两年。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很多经历大地震的人已经不在,但珍贵的回忆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回望当年,作为医疗条件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上海医疗队为唐山抗震救灾提供了物质、技术、人才等多方支持。彼时,上海医疗队主要在唐山路南、路北两个区以及丰南、丰润、迁西、遵化、玉田等县的城镇和部分公社内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从抵唐之日到9月24日,接待门诊22.1万人次。有资料显示,医疗队在8月22日抢救任务基本完成,共治疗伤员超18万人次,做大小手术781例,接生37名婴儿。到8月20日,运往唐山急救药品已达488吨,医疗器械96吨,漂白粉127吨。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救援情况非常艰难。由于伤员太多,医疗队的每分每秒都是在和死神拼命。手术室用木板当床,铺上油布,点上汽灯,喷点消毒水。很快,医疗队随身携带的药品用尽,他们把食用盐熬成盐水,给感染的伤口冲洗,这是当时唯一的消毒办法。

强震之下,伤员多为骨折、挤压伤等外伤,医疗队员们要创口清洗、治疗,还要帮他们导尿、导便。当时余震不断,他们不去躲避而是跑进临时病房守护伤员。

在完成救死扶伤任务的同时,医疗队还担负着繁重的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他们每天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做防疫消毒杀菌工作,一天下来累到身体不能动弹,许多队员的嘴唇都干裂出一道道口子,但没人喊累……

一场抗震救灾行动,让上海和唐山这两座城市结下深厚情谊,不仅沉淀成两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更在新时代继续生长。

唐山大地震那年,陈国良30岁,在当时的丰南县一公社工作。“地震没几天,上海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就到了,组织上把他们安排到附近的麦场驻扎。”陈国良回忆,非常时期,所有人都在忙着救灾,鲜少有时间去探望他们。

“那支医疗队一行20多人,他们自己搭帐篷、做吃的,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救治受难群众。直到任务结束,我们才一起拍了张合影留念。”陈国良说。

49年过去,恍如隔世。当年医疗队的帐篷不在了,满目疮痍的废墟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唐山,那份守望相助的情谊早已融进两座城市的血液,成为两地人民永远珍藏的共同回忆。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