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侠客行》的开头,群盗将市场包围,喝令众人都不要动,大家都噤若寒蝉,唯有烧饼油条店的老板,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依旧若无其事地烤制烧饼。
仅这一个细节,便用对比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金庸诚大手笔也!危急关头,老者将玄铁令放入烧饼中,并将其送给渴望得到它的敌人,这招棋实在是大胆,亏金大侠想得出来。我初读至此,本以为这位卖烧饼的老者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绝世高人,却不想三五个回合后,他便身中双钩而殒命。
可是,小乞丐抓起被强盗扔掉的烧饼后,腹部插着双钩,已经死去多时的卖烧饼老者吴道通却又活了过来,挣扎着摸索散落一地的烧饼,找到一个掰开一个,似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终于寻到小乞丐身边,误以为小乞丐吃了烧饼,竟要残忍地剖开小乞丐的肚子拿到玄铁令时,却又因为失血过多而真的气绝身亡。
这一情节真是峰回路转,奇之又奇。我本以为递给敌人烧饼这个细节是闲笔,意在表现吴道通不把敌人放在眼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甚至还要揶揄对手一番,没想到这个细节原来这么重要。
这样前埋伏笔与后有照应的手法,运用到电影中,也往往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电影《长津湖》中伍万里用石子砸雷公的小细节,观影时觉得也只是“闲笔”,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镜头,只是烘托军营生活有轻松活泼的一面,表现战友之间的和谐友爱而已,谁知这是在为下面伍万里准确地投掷手榴弹炸毁敌人碉堡作铺垫。这样的伏笔与照应,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