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媛媛 通讯员 张景会
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的京津合作项目共44项,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的京津合作项目36项;2018年以来,共引进京津地区科技成果(项目)近300项……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交上了一份京津研发与唐山转化的协同答卷。
■ 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今年以来,我市在引进京津技术成果方面成绩斐然,已成功引进26项,建设中试基地10个,实施中试项目17项,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36.9亿元。一颗颗京津“智慧种子”在我市开出创新之花。
钢铁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为提升技术水平,各钢铁企业与京津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机构,推动产品迈向高端。首钢京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高性能汽车底盘用钢及应用技术,实现了高耐蚀长寿命汽车底盘用钢国产化。
新能源领域同样传来捷报。位于曹妃甸区的中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效萃取剂技术,在中冶新能源电池回收车间完成关键中试试验。该技术成功实现锂元素的高效回收,收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不仅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农业领域也不甘落后。在迁西县举办的京津冀块菌领域成果对接活动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与多地专家实地调研后,对当地板栗林与块菌共生系统给予高度评价。活动现场,一系列技术成果精彩亮相,唐山市农科院与河北师范大学签署块菌资源保护协议,攀枝花市农科院与迁西县林中宝公司签署合作开发块菌林培育项目。通过“企业+科研+农户”模式,致力于推广菌根苗种植技术,提升块菌附加值,标志着京津冀块菌产业迈向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为促进京津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我市积极搭建各类合作平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体系。
“高熵合金,它将钛、铬、铝、铁、镍5种金属融合一体,赋予新材料抗氧化、耐腐蚀、高强度的特性,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日前,在坐落于汉沽管理区临津产业园的天津华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技术人员刚刚研发成功的这款新材料。
2023年,华瑞科技从北京整体搬迁至唐山,依托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更通过“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模式强化了技术转化能力——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的合作,推动了新型陶瓷靶材、贵金属合金材料的研发,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精密传感器制造。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区位条件优越,新厂房也比之前大很多,可以承载更多先进设备,扩大企业布局。”截至2024年底,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172个,完成投资500余亿元,逐步发展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为高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我市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形成了以京冀曹妃甸、津冀(芦台・汉沽)两大协同发展示范区为核心,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等特色平台为支点的全方位承接网络。如今,这些园区已成为唐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更是发挥引领作用,联合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行业联合创新载体。河北省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化中试熟化基地、河北省锂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了各方创新资源,带动行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此外,我市还创新应用场景机制,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通过邀请京津专家实地对接,组织企业赴京津交流,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唐山和讯无人机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其研发团队设在北京,成果转化在滦南县航空航天产业园,与园内企业形成了全链条生态。
■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京津科研成果之所以能在我市顺利转化,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市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构建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为“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充分发挥产业门类全、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中关村、高校院所、央企总部等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唐山。制定《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实施方案》,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京津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制定《产学研用“双进双促”专项工作方案》,分领域征集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印制了《“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唐山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技术需求手册》,并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和京津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的对接活动。
同时,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间,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此外,还建立了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京津科研人才以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我市企业创新发展,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短缺的难题。
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唐山正逐步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优选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