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8:08:0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一条煤河的古今穿越夜

一条煤河的古今穿越夜

——走进河头老街

记者 周枫

图为游船穿梭在水面上,两岸的灯光璀璨耀眼,尽显河头老街的热闹与浪漫。记者 杜雯拓 摄

盛夏时节,又是一个周末。

傍晚7点15分,近百盏唐风灯笼在唐山河头老街次第点亮,洒落一地金辉。飞天仕女衣袂翩跹,凌空起舞,漫天花雨倾泻;脚下明清风格的青砖灰瓦静静铺展。身着汉服的姑娘执扇走过石桥,孩童追逐花瓣,笑声在雕梁画栋间清脆回荡。空气里,糖画的甜香与烤栗子的焦香交织弥漫。这条1881年开凿的古老煤河,在水波光影中涅槃重生为“北方大唐不夜城”。

游船划过发光的树桥,65岁的退伍老兵许振国停下脚步,洪亮的嗓音带着自豪,向来自外地的战友介绍:“这就是当年的煤河,咱唐山的煤打这儿运出去。瞧瞧现在,多漂亮!”这已是他第四次带外地战友来此。时光流转,这条曾因运煤而兴又一度沉寂的运河岸线,如今彻底变了模样。脚下青石板路诉说着过往,其上跃动着今日的活力:一位身着明制襦裙的少女持扇缓行,旅拍摄影师小涛正专注捕捉这古今交融的瞬间。“现在唐山的汉服旅拍单子,基本都集中在这儿了!”小涛趁着拍摄间隙感慨,“灯光、建筑、氛围都好,特别出片。”他的预约订单已排至“十一”黄金周。

不远处,欢喜汉服馆内,来自天津的张阿姨经历着奇妙“变身”。化妆师用亲切的唐山话招呼:“阿姨,戴上这个头饰,忒显气质!”换上精致的襦裙,梳起高髻,插上步摇,镜中的她像换了一个人。“哎哟,这感觉真不一样!”她脸上满是惊喜,“待会儿让闺女给我多拍几张,发朋友圈!”历史与当下,就在无数普通游客的亲身体验中,于这条老街上深情交融。

跨过石桥,水上集市早已是舌尖的狂欢场。炸糕的油香、卤味的醇厚、烧鸡的浓郁……20多项非遗美食在此汇聚。游客们或倚栏小憩,或边走边尝:大学生刘欣尧被刚出锅的炸糕烫得直呵气,却舍不得放下;4岁的果果举着晶莹的糖画“龙”,舔得一脸满足;“这个肉馅的和豆沙馅的都好吃”,锦州的齐阿姨跟老姐妹分享着棋子烧饼。非遗老店“十四王爷烧鸡”前香气四溢,店员在柴火灶前翻动鸡身,热情招呼:“随意品尝,咸香的、甜辣的……”中庭戏台上,评剧的婉转唱腔适时响起,为升腾的市井烟火注入厚重的文化韵味。

运河另一畔,“老车柿集”展现着别样风情。三十多棵寓意“事事如意”的茂盛柿子树下,陈列着不同时代的经典老车。创意手作、潮流小店、开放麦和小酒吧散布其间,营造出复古情怀与时尚活力交融的特色空间,成为年轻创业者的舞台。

穿行于灯火交织的街巷间,移步异景中总与美好寓意不期而遇:灵鹿广场上,四只栩栩如生的灵鹿昂首静立,以“福禄寿喜”之姿为游人无声祈福; “灵鱼纳福”锦鲤池中,千尾锦鲤搅动一池金波,将“吉祥如意”“鱼跃龙门”的美好期许游进游客心间; 唐山话广场的地面上,“忒好咧”“知不道”等特色方言跃然眼前,这融合了八方语音的独特乡音,恰是这座工业重镇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缩影的鲜活实证。

晚上9点,“唐王东征广场”迎来高潮。隆隆鼓声如惊雷乍起,瞬间点燃全场。高达1600℃的铁水被奋力击向高空,刹那间,火树银花凌空怒放,引得游客阵阵惊呼与赞叹。“石家庄开车4个半小时过来,就为了看这个!”李先生一边快速按动快门一边感叹,“看得浑身热血沸腾!”那炸裂的铁花,带着古老非遗技艺的灼热印记,深深烙入游客的记忆。

夜色渐深,高达99米的“唐山之光”摩天轮成为新焦点。网屏上不时闪现的俏皮表情,为它赢得了“最萌摩天轮”的昵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标。它与地面的璀璨灯火、夜空中尚未散尽的铁花余韵,共同编织着这座“不夜城”的梦幻光影。

从评戏的婉转唱腔到汉服少女的翩然笑靥,这条“一街穿越千年”的河头老街,正以工业底色的厚重、市井烟火的温度与非遗技艺的震撼,熔铸古今交融之美,书写着唐山的文旅传奇,崛起为闪亮的新地标。

编辑: 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