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9:11:1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富起来美起来,才是最好的告慰——滦州市港北村见闻

富起来美起来,才是最好的告慰——滦州市港北村见闻

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张鑫瑶

站在港北起义纪念碑前,82岁的港北村老党员张万财指着碑座上“1938”的字样,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刻满烈士名字的碑文:“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暴动的消息不慎走漏,起义前近百人汇聚到港北唐家大院,决定提前发动起义。”如今,老人身后的村庄早已换了天地——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光伏路灯沿着柏油路延伸,远处的现代设施农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座打响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第一枪的村庄,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故事。

“1938年7月6日,港北村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随后冀东各地迅速响应,呈燎原之势……”港北村党支部书记陈向坤正站在港北起义纪念碑前向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解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在陈书记的讲解下,游客们仿佛“穿越”回了1938年7月6日的夜晚,看村民们在老槐树下秘密集结,听那句振聋发聩的“宁死不当亡国奴”。

在港北村的村史馆内,讲解员孟庆娜正给一群小学生讲解港北起义中烈士们英勇奋战的故事。这个土生土长的港北姑娘将“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港北起义革命精神用生动的语言传递给了祖国的下一代。

“暴动队伍当年靠吃野菜充饥,现在咱村的菜能端上北京人的餐桌。”在村东的现代设施农业内,种植大户陈丽静正指挥工人栽种西红柿秧苗。这个曾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民,如今打理着6个现代温室大棚,5月份采收的西瓜已经带来了十几万元的经济效益,下半年的西红柿种植市场前景良好。“我现在每天生活得都特别有奔头,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让我这个农村妇女经营起了农场,还带动了村里其他妇女来棚里干活,实现了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都有收入的愿望。”陈丽静笑着说。

一个支架、一个手机,新农人陈云杰把自家软枣猕猴桃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展现在镜头里,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的消费体验,更记录着新农村的新变化。走进港北村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一串串翠绿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陈云杰穿梭其间。“现在软枣猕猴桃正处于管护期,我每天都要来疏枝剪果,以保证果品的质量。”陈云杰在直播间介绍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港北村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让自家农特产品搭乘上“电商快车”。

为推动本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港北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一要务,利用本村资源优势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白雪公主草莓、铁皮西红柿、西瓜、黄姜、白黄瓜、软枣猕猴桃等特色农业。目前,全村建有大棚30个,占地80亩,有国家级农业种植合作社一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两家,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那时候住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70岁的村民李桂英拉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新房,客厅墙上挂着两张照片:左边是拆迁前的老院,右边是现在带庭院的“北京平”。“村里统一规划建房,街道特别整齐,还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每天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都感觉特别幸福舒适。”

村西的村委会里,志愿者们正围着圆桌包饺子,每逢各种节日村委会都会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送温暖。“村干部和志愿者经常来看望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还来表演节目,让家里热热闹闹的。”一名老人这样说道。

傍晚时分,村文化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一群大妈穿着统一的舞蹈服跳着健身操,队伍前排,张万财老人正跟着节奏扭动。“当年打仗是为了能安稳过日子,现在日子过好了,更得活出精气神。”老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望向远处亮起来的纪念碑,那里的灯光与村里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温暖而明亮。

离开港北村时,陈向坤指着村口的规划图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要建红色研学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当年先烈们用命换来了家国安宁,我们就得让这片土地富起来、美起来,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风中,巍峨的港北起义纪念碑静静矗立,仿佛在见证一个村庄的幸福蜕变,也在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