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功能,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经济
路北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师 源 徐云楠
城市“智慧大脑”一网统管,“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形成,“惠民有感”含金量不断提升;百年老街升级焕新,文明风尚愈加浓厚,城市高度和温度同频共振;产业转型持续加快,唐山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行走在唐山市路北区,透过大街小巷、百姓生活的“窗口”,“人民城市”的理念折射出时代新风貌。
作为唐山市的中心城区,路北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功能,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城市要素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智慧、舒适、繁荣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近日拍摄的位于路北区的唐山站一角。 路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7月30日,在路北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相关信息。记者 师源 摄
智慧,让城市“血脉”更畅通
7月30日14时许,在路北区龙泉北楼小区,77岁居民刘凤荣迎来了老朋友——助老服务员董翠英。
刚进门,跟刘阿姨确定好家政服务项目后,董翠英便打开手机,将入户信息录入路北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智慧养老平台,开始她的工作。与此同时,城运中心指挥大屏上实时显示服务进度。
“我眼睛看不见,子女又不常在身边,多亏小董每半个月过来帮忙收拾家务、陪我解闷,感觉生活好多了!”刘凤荣笑着说。
“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围绕群众生活,而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可以让居民生活变得更安全、更美好。”路北区城运中心主任任宇飞介绍,为此,该区加快数字技术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城运中心,推动城市运行由“治理”向“智理”转变。
以“一老一小”为关注重点,城运中心建立“一网统管、三级体系、优质普惠、多元供给”养老托育模式,开发智慧养老、智慧托育“双平台”,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进行可视化监管、提供社区居家服务等方式,对该区23万名老年人、1.3万名幼儿、102家养老托育机构进行动态管理,更好地解决社会服务难题。
7月29日,城运中心平台系统弹出市民服务热线提示,群众反映某饭店拖欠工资。随后,平台工作人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第二天,问题便得以快速解决。
为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治理,路北区对域内76平方公里进行三维建模,采集75万人口、1.2万余建筑数据信息,并配合智能感知探头,打破“数据孤岛”,构建“1+3+N”框架体系,即一个城运平台,城市管理、平安建设、民生服务三大领域,热线办理、网格管理、应急防汛、养老托育等N个场景,初步形成“一屏观路北、一网管全域、一人通全岗”的全方位、多元化、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
“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我们还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将全域划分为2680个单元网格,搭建区、镇街、社区、网格的四级治理架构,形成‘指挥调度—综合受理—协同处置—考核监管’工作闭环,在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任宇飞说。
通过设备算法设置,实现对占道经营、垃圾暴露等自动监测;打造汛期“智慧大脑”,实现水位数据智能监测及周边汛情实时回传;将重点企业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依托科技赋能,路北区不断创新城市理念,创建新模式,推动群众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幸福。
文明,打造城市最亮名片
红砖、黛瓦、铁艺雕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一段满载城市记忆的培仁历史文化街,隐藏于路北区的老旧居民楼之间。
路北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城市在赓续历史、繁荣文化中焕发新活力。
据介绍,培仁文化街依托现存的百年文物建筑培仁女中而建,建设中采用“留、改、拆、建”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通过实施街区商业、文化等设施改造升级,形成集餐饮、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如今,它与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培仁教育记忆馆、金达记忆馆组成“四馆一街”,共同呈现唐山工业城市历史文脉。
“这里有书有咖啡,每到周末,我在这儿一泡就是一天。”7月27日15时许,在培仁文化街区城市书房,市民秦琼正在享受阅读时光。
如果说培仁教育记忆馆、金达记忆馆是历史文化的讲述者与记录者,氤氲着培仁历史文化街区厚重的人文气息,那么,培仁文化街区城市书房则更像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让人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
这座城市书房,坐落于培仁历史文化街区东南侧的一幢欧式建筑内,将阅读、艺术、文化、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进一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成为街区里深受人们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近日,在路北区钓鱼台街道绿锦园社区,一场热闹的新时代邻里节活动正在举办。
该活动由路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路北区委宣传部、路北区人社局、共青团路北区委主办。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节目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舞台下互动体验区则更是热闹非凡。
绿锦园社区居民赵颖是新时代邻里节活动的常客。这次,她和邻居既是参与者,体验中医义诊等服务,又是志愿者,维持趣味互动等环节的现场秩序。
“社区发了新时代邻里节活动的通知后,我和邻居约好一起来,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交流日常生活,邻里之间关系越来越好了。”赵颖笑着说。
“以文明活动提升城市‘软实力’,我们持续丰富新时代邻里节活动内容,并拓展出百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大课堂、百场便民服务大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个百’活动。”路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丽娜介绍,该区还将文明实践与就业招聘、青年交友深度融合,探索“文明实践+”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基因嵌入城市肌理。
创新,以新产业引领新发展
7月30日,在位于路北区西部经济开发区的唐山能源集团特来电智能充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一体式直流充电机,准备发往唐山迁西以及浙江等地。
设备防护等级高,能应对恶劣天气,保障充电安全;两层安全防护技术借助大数据监控,可降低烧车风险;自主研发高功率充电模块,采用液冷技术,提升充电速度……凭借稳定技术和可靠产品,落地仅一年多的特来电,已在唐山市建成1158座大型充电站,基本覆盖主城区及周边。
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为此,路北区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友谊路创新片区等资源,瞄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吸引新能源汽车制造、电池研发等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
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给路北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唐山站西广场液冷超快充电站,笔者见到了正在充电的居民李强。谈起这个充电站,他说:“我家所在的那个小区是老小区,车位配比不足,让我迟迟不敢换购新能源汽车。如今,家附近有了充电站,我也换了新车,绿色出行方便不少,而且还很实惠,百公里费用只需10元。”
持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路北区积极培育创新生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京津高校对接合作,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创新研发,力争年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30家和200家。同时,支持金耀石、明宸等省级众创空间晋升国家级,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路北区以改革促创新,在全市率先完成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启动55项政务“无纸化便利办”,实施“信易批”等42项新举措,吸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唐山人才大道相继落户,城市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24年,该区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资金1.3亿元,惠及企业128家。
为创新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动力支撑,路北区抓紧抓实城市有机更新,统筹推进“西进、东升、中优”发展战略,即放大西部经济开发区载体效应,做强产业转型升级新支柱;扎实推进东部区域改造建设,焕发老城区发展新活力;着力提升中部建成区承载能力,腾笼换鸟激发新动能,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能级,努力打造唐山新门户、经济新引擎、城市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