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搬到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施更完善、环境更舒适
搬新“家”,姚阿姨唱出新希望
□记者 孙青
两盆吊兰,三盆绿萝,姚翠芹房间的窗台绿意盎然。
“姚姨,今天觉得咋样?”7月25日9时,护士李天宇拿着药走了进来。
“好着呢!”姚翠芹躺在床上,转过头笑着应声。
房间宽敞舒适,院里有树有花,全新的理疗设备陆续到位,这里是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也是地震截瘫伤员姚翠芹的新“家”。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带走24.2万人的生命,造成3817人截瘫。1981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建成并开始收治截瘫伤员。像姚翠芹一样,很多伤员从那时入住至今,疗养院早已成为了他们的“家”。
为改善大伙儿的生活环境,唐山新建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2024年年底投用,姚翠芹是第一批搬新“家”的截瘫伤员。
“刚过来那会儿,正是我状态最不好的时候。”姚翠芹招呼记者坐到床边,聊起往事。
她曾是一名文艺兵,能歌善舞。大地震来临,姚翠芹脊髓神经被压伤,当她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站立了。
那时,医护人员照料她、安慰她,战友们来信鼓励她……慢慢地,姚翠芹从绝望里走出来,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舞台。
她拿下全国残疾人卡拉OK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她与书为伴,写下百万字文章;她摇着轮椅出门逛街、买花,再次融入城市生活。
可没想到,2023年年底,姚翠芹腰痛加剧,脊椎骨损伤让她成了卧床病人。
近乎全失能后,翻身、擦洗、处理大小便,都需要护理员帮助。“我一度觉得很难堪,这样活着,彻底失去了意义。”姚翠芹说。
姚翠芹爱花,截瘫疗养院的桃花、月季、白玉兰,什么时节绽放,花香有什么不同,都印在她心里。搬进新“家”时,亲属想放一束花在她房间,姚翠芹叮嘱,买仿真花,看到鲜花凋零会难过。
“没有这些孩子,我挺不过来。”姚翠芹看着李天宇说。
7月28日,姚翠芹(中)正在给年轻的医护人员唱歌。记者 李佳泽 摄
和截瘫伤员一起过来的,还有一批年轻的医护人员:李天宇是00后,张欣悦是95后,护士长王立荣是85后。
他们每隔两小时给截瘫伤员翻身、拍背,每天下午打温水给他们洗脸,还帮着切水果、剪指甲,定期换尿管,悉心照料着大家。
姚翠芹肩膀受损,提不起大暖瓶,他们就准备了两个小暖瓶放在床边的桌上;姚翠芹想晒太阳,护士们推着病床把她带到室外;生日那天,医护人员一起为她唱生日歌,还送上一束鲜艳的紫百合……
“别人都这么在意我的生命,我为什么要放弃。”姚翠芹收起仿真花,托家人搬来一盆盆绿植,水培绿萝的玻璃瓶里还养起小金鱼。
透过明亮的窗户,姚翠芹看蓝天晚霞,拍云卷云舒。她开始留意虫鸣鸟叫、风声雨声,重新爱上了生机勃勃的万物。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考察时勉励大家。
那天,姚翠芹唱了首《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歌罢,总书记带头鼓掌。
今天,重温总书记这句话,姚翠芹更深切感受到一份温暖在心头。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告诉记者,新“家”设施更完善、环境更舒适,现在有10位截瘫伤员入住,之后会有更多人搬过来。“我们一定会牢记嘱托,为截瘫伤员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让大家拥有更加优质的生活。”杨震生说。
7月25日16时许,姚翠芹打开一款唱歌软件。
“录了600多首歌了,好多人给我点赞。”姚翠芹说,“我要好好记录每一天,唱出新希望,现在觉得,日子还没过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