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07:49: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华北理工大学“跨界战队”联手攻关——盐碱地变成“百草苑”

华北理工大学“跨界战队”联手攻关——

盐碱地变成“百草苑”

记者 赵欣

盛夏时节,走进华北理工大学“千年药林·百草苑”盐碱地绿色中药生态种植基地,绿意扑面:一大片扁茎黄芪长得郁郁葱葱;橙红色的射干花在微风中摇曳,仿若一群灵动的蝴蝶;种植仅一年多的酸枣树就已结出一簇簇绿宝石似的小果子。

图为8月1日,在“千年药林·百草苑”盐碱地绿色中药生态种植基地,华北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成员查看射干生长情况。记者 刘大民 摄

这片距离海岸线不到2公里的昔日重度盐碱荒地,正在经历着一场科技带来的神奇蜕变——从“不毛之地”变为中药材的“绿色源头”。

8月1日清晨,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良丹带领团队成员穿行在高低起伏的田垄间,一边查看中药植物生长情况,一边热烈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种植监测和田间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曹妃甸区具有典型滨海盐碱地地貌特征,存在大量重度盐碱荒地有待开发。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2024年,华北理工大学与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合作建设500亩“千年药林·百草苑”,承载起将盐碱地转化为绿色中药生态种植基地的使命。

“重度盐碱地多为寸草不生的荒地,由于开发难度大,反而成为无化肥和农药残留的净土。”孙良丹说,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团队决定将改良后的土地用于绿色中药生态种植,并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新路径,系统地提出了以“健康土壤、健康中药、健康中国药”为核心的盐碱地中药农业理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孙良丹集结了一支由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部等百余名青年骨干组成的医工融合“跨界战队”,利用医学和工科交叉优势,多学科合作,满足盐碱地改良、中药种植及药食同源产品研发需求,开启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探索。

要解决重度盐碱地开发难题,首先面临的是摆脱水资源依赖,研发一种低成本的改良方法。

“传统改良方法主要靠的是大水压盐沥盐,其弊端不仅在于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资源,而且存在‘水来盐去、水去盐存’的问题。”孙良丹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以“固盐”替代“去盐”技术。“这种技术就像给盐分原地‘上锁’——用高分子材料将钠离子固定,再通过耐盐菌群生物降解,把盐分‘封印’在微生物体内。”孙良丹形象地解释道。同时,团队利用天然有机质腐植酸为母体材料,经化学改性并负载耐盐微生物,重塑盐碱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千年药林·百草苑”500亩极重度盐碱地在改良当年便取得显著成效,土壤含盐量由1.3%-1.8%降至0.3%-0.5%,有机质含量增加1%/年,节水60%,成本降低80%,达到中等耕地水平。移栽、直播的30余种中药材成活率为85%以上,板蓝根、黄芪等品种甚至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

令人惊喜的是,经第三方检测,盐碱地种植的杜仲、薄荷、茵陈、桑葚、射干、金银花、黄芪、黄芩、枸杞、知母、菘蓝、葛根、蒲公英等中药材,主要成分的含量均超出《中国药典》标准,其中杜仲中绿原酸含量是药典规定的40倍。孙良丹解释道,“就像处在逆境的人,被激发出潜能和斗志,中药材与逆境也存在‘共生关系’,改良后的土壤环境可以激活中药有效成分合成。比如甘草在干旱‘胁迫’下会合成更多甘草酸以自我保护,这种抗逆性恰好适配改良后的盐碱荒地。”

目前,“千年药林·百草苑”一期项目中,杜仲树、酸枣树、贴梗海棠、国槐、桑树等4000多株木本药材绿意盎然,板蓝根、蒲公英、金银花、黄芩等20多种草本药材长势喜人;二期项目已种植30余种药食同源中药。

在位于华北理工大学的河北省医工融合盐碱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一株株中草药幼苗被种植在盛有不同盐度土壤的盆盆罐罐里。“通过‘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的双向实验,我们正逐步建设耐盐碱中药种质资源库、数据库,进行靶向炎症免疫疾病的药效分子鉴定,突出数字化、标准化、定量化中医药研究。”孙良丹说。

孙良丹表示,团队未来将致力于打造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品牌,开发功能性食品,实现从资源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整合。这片盐碱地上的“百草苑”,不仅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见证,有望在未来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本草故事”。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