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
我身上流淌着英雄的唐山工人的血液,深受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影响。都说“工”字不出头,我偏要把“工”字变成“干”,咱也出出头!
正是憋着这股劲头,我开始勤学苦练。就是想着一门心思把活儿干好,为咱唐山工人长长脸。在高铁领域,我以执着的信念、精湛的技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为中国高铁的腾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潜心锤炼,逐梦而行
1992年,我从技校毕业,穿上了那套蓝色工服,成为中车唐山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钳工,踏上了我的职业征程。在技校上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一,开滦工人面对国内外敌人敢于战斗、敢于胜利,具有大无畏精神。
我作为唐山工人,以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为指引,白天,紧紧跟在师傅们身后,眼睛紧紧盯着师傅们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晚上,当工厂的喧嚣渐渐平息,我则一头扎进书本里,仔细地翻阅一本本专业书籍。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功底。我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床,对机械加工的工艺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凭借着勤学苦练,我逐渐练就了一手“绝活儿”,能独自加工精度达到“六分之一头发丝”的工件,还琢磨出了多种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深知,要想在这个行业中有所作为,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我开始自学铆工、焊工、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等业务知识,努力让自己做到“一专多能”。我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很快我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高铁征程,迎难而上
我认为,“特别能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敢担重任、勇当先锋。
在中国高铁不断前行的进程中,高速动车组的制造堪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我责无旁贷,勇于挑战这一任务,决心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中。
制造高速动车组有九大核心技术,铝合金车体是其中之一,难就难在铝合金型材的焊接和加工技术上。2004年底,公司开始试制铝合金车体,我从安装设备之初便参与进来,成为铝合金车体生产项目的一员。使用铝合金材质能使车体更轻,有利于动车组提高运行速度,提升车辆的密闭性等,但对精度要求更高,制造难度也更大。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从传统碳钢车体生产转向铝合金车体生产,我和团队成员面临许多挑战。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制造技术经验,工友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顺手了,工装夹具都是自己没见过的,铝合金型材焊接后变形、开裂、缺陷……
我带领全班员工反复摸索铝合金车体侧墙、端墙、车顶组装调修的组焊工艺,从一个小小的截面开始进行试验调整,2米、5米、10米,再到整辆车的组焊拼接,进行分步试验调整。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我们记录积累了“变形量”“焊后调修”“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种详实的数据,总结出了“调整装配法”和“夹具压紧点多点支撑”的系列铝合金型材组合焊接工艺方法,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各项尺寸精度,很好地解决了焊接变形难题。
2007年国产高速动车组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公司又从国外引进了几十台大型数控设备。为了提高自主维护设备的能力,我又从铆钳工“转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做进口设备的“保健医生”。一开始,我搞不清楚数控设备的机械结构,又看不懂电气图纸,但我没有退缩,又开启了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模式,在设备间对照图纸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观察分析,参照电气图查找设备布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三分修七分养”“周期定点养护”等设备维护模式,使设备故障率和加工件缺陷率降到1%以下,还为每台机器建了一份“病历档案”。
从第一辆铝合金车体试制开始,我和团队成员已经累计生产和谐号、复兴号等各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700多列,总计近6000辆,并创下了车体制造质量零缺陷的纪录。
创新引领,传承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开滦工人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不断创高产、稳产的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今中国,作为唐山工人的代表,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匠心铸就高质量。
我始终坚持学习,一方面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一方面在工作中与工友们互相交流提高技艺。2017年,公司转向智能制造新模式,引进了一台智能设备——车体侧墙焊缝自动化打磨设备。智能制造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精度。回忆起机器人进入车间的场景,我和团队成员既兴奋又忐忑。我们对照机器人作业程序,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记录每一组参数、钻研攻关每一项程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设备存在打磨前焊缝检测时间过长等问题。如何优化这一设备,提高车体制作的精度和效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与设备厂家共同探讨,融入新的技术、制作新的装置……耗时近一年,我带着团队将设备的检测环节由原先的点激光检测升级为线激光检测,检测效率提高了3倍;在打磨环节设计制作了铣刀定位测量工装和打磨工具安装定位工装等精度检测装置,实现快速定位安装刀具的同时,将精度提升了30%左右。
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入口处便是我的工作室,里面满是多品种工业机器人虚实融合实验台、智能数控机床等多种设备。我认为,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团队的力量,高铁的发展更需要“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传承。2007年4月,以我名字命名的金蓝领工作室在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厂成立,2013年该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里成为许多技术能手快速成长的“摇篮”。我把10多万字的工作日志毫无保留地与工友们分享,还经常组织召开班组攻关讨论会、绝招演示会,通过“教学练比”等现场技能切磋活动,促使员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我和团队成员还利用工作室平台,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人就培训了300多人次。目前,这批掌握数字化生产线技能的工匠已投身到动车组的智能制造中,有力地促进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我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工友投身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热潮中。我们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不断前行的璀璨星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为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如今,工作室有几十名骨干成员,覆盖动车组、城轨等车体制造全部工序,共完成质量攻关60余项、生产操作创新成果3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多项工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高铁匠人,与国同行
震后15天,开滦赵各庄矿就恢复了生产,打破了西方“开滦20年也恢复不了”的预言。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程中,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成为了中国装备制造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中车唐山公司在中国高铁这一历程中,同样体现了“特别能战斗”精神。
我和无数的高铁工人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我愿做一枚永远发光的螺丝钉,镶嵌在高速动车组上,畅游中华大地;我愿做一名优秀的高铁工人,为国家生产最好最快的动车组。”这是我在一篇日记中写下的话。工作20多年来,我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坚持不懈探索钻研高铁装备制造技术,先后完成109项技术革新,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面对成绩,我认为“制造动车组是数万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不断求索、努力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对高铁事业的热爱,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始终勇往直前。在我的心中,高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展望未来,中国高铁的发展前景广阔。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做好准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高铁的腾飞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的魅力,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车唐山公司首席技能操作专家、机械钳工特级技师、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燕赵楷模、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