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除公众与食品生产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障碍,实现企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的“双向奔赴”,更好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自2023年2月开始,唐山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明产亮造”工程,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规范化生产流程以视频形式向公众展示,让消费者把每个产品的每道工序流程尽收眼底,进而实现带动企业规范管理、提振公众消费信心、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效果。
强化示范引领,以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凝聚“亮”的共识
让企业愿意实施“互联网+明产亮造”是推进工作的关键一步。为此,唐山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重点先行”的思路稳妥推进,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扩散。
一是树好高标示范的“点”。作为肉制品产业大市,唐山市市场监管局结合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首先选定施尔得、香宇等龙头企业带头实施“互联网+明产亮造”工作。以施尔得为例,共在原辅料验收、清洗消毒、加工制作、产品贮存等关键点位布设摄像头30个,生产加工画面在8个直营店铺实现“实时播出”。
二是尝到试点先行的“甜”。邀请多家媒体记者实地探访生产车间,形成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宣传矩阵传播,增强公众对“互联网+明产亮造”的认知度,其中在冀云单条播放量达到357.6万+。以香宇为例,自2023年2月实施“互联网+明产亮造”以来,用一帧帧“眼见为实”的画面,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度,2023年全年销量较2022年增长20%。
三是形成积极跟进的“势”。“互联网+明产亮造”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吸引更多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改造的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已有174家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互联网+明产亮造”,涵盖乳制品、肉制品、白酒、大米、糕点、速冻食品、冷冻饮品、罐头等领域,预计2025年底可达到200家。
倡导因企施策,借多元化的平台载体丰富“亮”的渠道
充分考量企业的经营特性与发展模式,选择契合自身的“互联网+明产亮造”实施策略。
一是“亮”在线下销售点。对于直营店铺多、大型商超摊位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指导其在厂区、生产加工车间、包装车间等关键控制环节安装摄像头,将原辅料验收、清洗消毒、加工制作、产品贮存等生产加工全流程实时传送至经营场所的大屏幕上,使其成为吸引客流的“密码”。
二是“亮”在线上直播间。鼓励开通直播带货的食品生产企业,尝试将直播间搬进工厂,实时展示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细节等,用直观画面代替主播口述,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感和购买意愿。以唐山市谷津坊食品有限公司为例,2024年直播间销量为400多万元,占销售总量的30%。
三是“亮”在厂区沉浸游。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开设观光通道等方式,引导顾客从销售端走进生产端,近距离了解企业产品品质和质量文化。以唐山市施尔得肉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将产区建成3A级“工业游景区”,特别设置肉制品车间、主食车间两条观光通道,为前来打卡的游客开启一场集工业观光、生产过程观光、工匠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新旅程。
主动把脉问诊,用最严格的监督管理夯实“亮”的底气
一是强化认证提升。为让更多食品生产企业有底气将销售“背景板”换成“生产全过程”,唐山市市场监管局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把脉、全程跟进等方式,引导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目前,全市通过HACCP认证食品生产企业累计达到214家。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将日常检查与飞行检查、体系检查、许可检查相结合,帮助企业查找存在的风险隐患并督促企业整改。通过全方位的检查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控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2024年以来,唐山市市场监管局共组织11家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30家食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10家食品生产企业许可检查。
三是强化智能监管。眼下,唐山市市场监管局正探索将企业摄像头视频信号、温湿度物联设备信号等与智慧监管平台的并入贯通,通过AI抓拍等方式,实时识别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第一时间在后台发出整改提醒,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