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09:10:1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迁西县庚水众盛香菇基地就地取材 板栗修剪枝成了菌棒原料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徐喆 通讯员 梁中凯、赵志鹏)“在这儿上班不用出村,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这好日子以前不敢想。”迁西县新庄子镇庚水众盛香菇基地的智能大棚里,39岁的杨金光一边采收香菇,一边和工友念叨着。她眼角的笑纹里,是对日子越过越踏实的满足。

这片让杨金光心里“踏实”的土地,是迁西县全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庚水众盛香菇基地。作为唐山市重点建设项目、庚水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核心载体,自2023年9月开工以来,香菇基地正以拔节生长的势头,在1700余亩土地上书写着“菌菜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篇。

“大棚里的控制箱,温度、湿度、光照全靠它管,24小时运转。”顺着基地技术员张鹏举手指的方向,只见每个菌棚角落的智能控制箱闪烁着指示灯,空气风机、雾化装置有序运转。“这是自主研发的四季棚控制系统,能精准实现‘菌棒培养一茬8个月,出菇每次25天,一年四季不间断,两年三茬快循环’的生产模式。”张鹏举介绍。

近年来,迁西县对科技创新持续投入,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等深度合作,建成专业研发基地,重点攻坚菌种研发和技术改良。如今,基地自主培育香菇、秀珍菇、迁西栗蘑等液体菌种,生产的香菇Q1、Q2、Q3及迁西栗蘑74号等产品,因品质优良格外“抢手”,部分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

更让当地人觉得“接地气”的,是基地对本土资源的巧妙利用。走进基地制菌车间,机器轰鸣中,一根根栗木菌棒通过传送带下线。“菌棒原料大部分用的是本地板栗修剪枝,比其他硬杂木每吨成本降100到200元,营养却是普通菌棒的10倍。”张鹏举拿起一根菌棒说,得益于“就地取材”的创新,出菇茬数多了2茬,每茬时间还缩短10天。

庚水田园项目办公室主任郭亮介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从菌种培育到深加工全链条布局,已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分三期进行,一期243个智能化出菌棚全部投用,去年共生产香菇380吨,销售额达304万元,带动就业260余人。如今,基地的香菇通过覆盖全国的商超物流网络发往各大城市。

近年来,迁西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富农强农行动,将大项目建设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引擎”,重点打造以板栗为主,食用菌、林下经济等为辅的“一主四辅”特色产业集群。庚水众盛香菇基地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从板栗枝到香菇棒,从打工增收到家门口就业,庚水众盛香菇基地的成长,正是迁西县以大项目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这里,工人的笑语、机器的轰鸣与香菇的生长交响,奏响了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田园欢歌。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