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留存“永不褪色的记忆”
——记寻访拍摄抗战老兵11载的戚辉和他的公益摄影团队
记者 王冠杰 李雪松 刘洪超 赵雅静
今年55岁的戚辉,是中国联通河北唐山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位热衷公益的摄影爱好者。自201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寻访抗战老兵,发起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抗战老兵”公益摄影活动,组建起40余人的唐山公益摄影团队。11年来,他和团队为213名冀东抗战老兵拍下珍贵的肖像,把老兵们的抗战故事一一记录下来。他们的足迹踏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省、直辖市的27个县市区,行程加起来有7万多公里,一路走来,温暖与坚守同行。
照片墙的诉说
八月初,骄阳似火。唐山南湖国际会展中心展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大型国防科普展正在这里举办。游客们在无人机、火箭、歼击机等各式各样的“大国重器”复刻模型前驻足细观、拍照留念。电子大屏中激昂的交响乐与铿锵的解说词交织回荡,让展馆内热闹的氛围愈发浓烈。
在展馆的深处,一个U型的独立展区静谧安然,与其他区域形成鲜明反差。展区内,百余幅老人肖像照构成了三面巨幅照片墙。照片中的老人,有的身着军装,庄重地敬着军礼;有的穿着便服,脸上的笑容纯朴和蔼。
照片无声,却承载着万语千言。
在彩色的影像中,老人们沧桑的面孔上透着坚毅与从容,胸前的军功章闪烁着光芒,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观众们仰头凝视着这些巨幅照片,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每个人的心底或许都在问:“他们是谁?”
“曹兴华,1927年5月18日生,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姚王庄村人。1943年7月,到晋察冀军区13军分区一区队任通信员。1944年农历正月,参加了魏各庄伏击战,战斗中击毙日军军事顾问小仓和小队长中谷。1944年6月,参加葛代坨伏击战。”
“李永昌,1924年11月8日生,河北省滦县九百户镇北王庄子村人。1945年春,在柏各庄的一次战斗中,右腿被手榴弹炸伤。伤好后,因为腿不能回弯,转入地方工作。”
……
这些照片正是戚辉拍摄的冀东抗战老兵,每张照片下方都配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在国防科普展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戚辉精心筹划并推出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肖像事迹展”。此次展览共展出127位八路军老战士的肖像和他们的人物事迹。
“这些照片是从我们以往拍摄的7万余张照片里精心挑选出来的。我们期望借助这些照片,讲述和记录那段峥嵘岁月,为观众呈现一段鲜活且立体的冀东抗战历程,进而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些老英雄。”戚辉动情地说道。
点亮初心
“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抗战故事,也翻阅过大量的冀东抗战史料。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抗战老兵王永贵,听着他的讲述,我感觉自己对历史有了更鲜活的感知。”戚辉说,他为抗战老兵拍照的初衷,缘于11年前一次拍照经历。
寻访拍摄11载,今年6月 ,戚辉与老战士孙圣臣相见时,孙圣臣摸着戚辉的头发说:“你的头发也白了。”杨金忠 摄
2014年7月,戚辉应邀为玉田县村民、86岁的王永贵老人拍照。初见时,王永贵“弯着腿,佝偻着腰,手上满是皱纹和老茧,挂满沧桑的脸庞上透着慈祥和坦荡”。交谈中,戚辉了解到王永贵是一位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军功章收藏到箱底,带头退伍回乡做了农民。
说起参加抗战的经历,原本有些拘束的王永贵变得神采奕奕,声音也洪亮了起来。据老人讲述,1945年春,他参军到冀热辽军区18军分区直属特务连,参加过对玉田县大湾柳树村日军据点的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转战于承德、围场、赤峰等地。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四平战役。作为主攻部队,他所在的一个班最后就剩下两个人,他腰部受伤。伤好后,他还参加了解放锦州的战斗。在扫清北平外围的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王永贵作为主攻部队中的一员,从海口登陆,参与了解放文昌、琼东两个县的战斗。1958年,王永贵退伍回村时为连指导员。
说到后来,老人从箱底拿出了珍藏的军功章和一本荣誉证书,证书左页上有王永贵年轻时的照片,右页上题写着“保持光荣 发扬光荣”几个大字。“想想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拿这些奖章惭愧啊!”说话间,王永贵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幕让戚辉大为触动,他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感人而珍贵的瞬间。由此,戚辉心底萌生了寻访关爱八路军老战士的想法。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把抗战老兵的身影和故事记录下来,用影像传递抗战精神,让这份记忆永不褪色。”戚辉说。
与时间赛跑
寻访抗战老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戚辉为八路军老战士宁东明拍照。资料片 唐山公益摄影团队提供
老兵们年事已高,寻访刻不容缓。可是线索大多来自老兵的亲友,以及热心人士四处打听、多方辗转传递而来。很多时候,戚辉获取线索的渠道和掌握的信息少得可怜,仅仅知晓老兵大致居住在哪个村庄,由于战争年代战士常用化名,因而连他们的真实姓名都无从得知,只能挨家挨户地在村里走访,无功而返是常有的事。
在寻访途中,经常遭遇各种意外状况。有一次,戚辉等人原本计划去慰问一位八路军老战士,却因大雪封路不得不更改了行程。一周之后,当他们终于赶到老战士所在的村庄时,却得知老人因突发脑中风已被紧急送往医院,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还有一次,与一位老战士约好了第二天见面。但第二天下午,当戚辉赶到老战士家中时,却得知老人已于当天清晨去世了。心痛之余,戚辉更深切地意识到:“时不我待,为老兵拍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1年来,每一次成功的寻访和拍摄经历,对于戚辉来说都是收获和鼓舞。
有一次,戚辉去探望一位老兵。这位老人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平时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十分不便。戚辉按照计划为老人完成了拍摄。拍摄结束后,他收拾好东西,准备和团队离开。就在他无意间回头时,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老人正在家人的搀扶下,努力站直身子,向他和拍摄团队缓缓敬礼。
那一刻,时间仿佛都凝固了,这个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戚辉的脑海里。“仔细看抗战老兵的肖像照,会发现很多老兵眼中是饱含着泪水的。”戚辉感叹,每次拍摄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场精神洗礼。
“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老英雄们的军人风采依旧。一提起当年上阵杀敌,他们的眼睛都炯炯有神。”戚辉说,当他给这些老战士拍照时,他们敬军礼的手已经不能伸直。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要把胸前佩戴的军功章拍清楚一些,好让后代知道“自己打鬼子时不是孬种”。
情暖老兵
“每位抗战老兵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个人的经历都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有动力把为抗战老兵拍照这件事一直做下去。”戚辉说,这些老战士在他们心目中是一座座活生生的英雄丰碑。遥想当年,正是他们以青春的脚步、健壮的身躯、坚定的目光,铸就了抵御外辱的血肉长城,用14年不屈不挠的血战保全了中华民族血脉。
唐山市路北区祥荣实验小学学生代表探望八路军老战士王永贵。资料片 唐山公益摄影团队提供
2018年12月11日一大早,戚辉和100多名志愿者、爱心人士冒着纷飞的雪花,驾车赶赴唐山市丰润区张家洼村,送刚刚辞世的92岁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刘沛玉最后一程。
1943年,17岁的刘沛玉参军到冀东八路军丰玉宁支队。因特务告密,日本鬼子将刘沛玉的父亲残忍杀害,又对他的两个哥哥严刑拷打。1952年,刘沛玉抗美援朝回国后回到农村老家。他和老伴无儿无女,晚年又体弱多病。从2014年寻访到老人,一直到老人离世,戚辉和团队每月都给老人送去吃穿用的生活物资,老人总是说:“你们来看看我就很高兴,别再花钱买东西了,你们挣钱也不易。”
多年来,满怀着对老兵的敬意,戚辉和他的团队在给抗战老兵送去一份心灵慰藉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帮扶。在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下,他们先后募集资金、物品、药品总价值达40多万元。他们把无儿无女或生活困难的老战士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定向救助和关爱。
时光飞逝,相伴11年,戚辉等人与镜头前这些八路军老战士们非亲非故,却又亲如一家,情谊深厚。
薪火相传
2019年9月17日,唐山学院校团委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了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红色故事会。戚辉作为课外辅导员,分享了自己多年寻访抗战老兵的经历。台下学生听着他的讲述,几度哽咽,感动的掌声此起彼伏。
唐山学院“红色情”社会实践小分队拜访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陈有金。资料片 唐山公益摄影团队提供
“戚辉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在我心中,戚辉老师就是一位举着相机的‘追光人’,他这种为传承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尽心竭力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唐山学院数字传媒系2019级本科生左杨说。
在寻访关爱抗战老兵的过程中,戚辉与唐山公益摄影团队的志愿者们积极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图书馆、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武装部、滦州市委宣传部、玉田县人民武装部等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他们将采访的抗战口述史编辑成课件,义务宣传敌后抗战历程,进行红色主题宣讲;还带领大学生参加公益爱心实践活动,帮助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戚辉先后被聘为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课外辅导员,平津战役纪念馆终身志愿者,唐山市曹妃甸区、玉田县人民武装部征兵工作宣传大使。
“我们自2018年起组建‘红色情’唐山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与戚辉老师及他的公益摄影团队共同奔赴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地,寻访慰问抗战老兵,并为抗战老兵制作手模,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他们致敬。”唐山学院数字传媒系党总支副书记陈静介绍。
7年来,在戚辉的帮助带动下,唐山学院的大学生们不仅采集制作了30余位冀东八路军老战士的手模、记录了6万多字的采访笔记,还制作记录了大量音视频资料,并将老战士的事迹编排成故事会,在一届届大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
让历史有尊严,让后人有信仰。
11年来,戚辉通过文字记录老战士们亲历的从军历程,采写了老战士们口述的60余万字战斗经历,并编纂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专题画册。此外,他还在北京、天津、唐山、平遥、滦州等地举办“永不褪色的记忆”大型专题摄影展览及巡展,总观展人数突破30万人次。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老兵的行列中。许多大学生表示,通过参与活动,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我们不会停下寻访的脚步,宣传老兵故事不会有尽头。这条路,不管多长多难,我们都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戚辉目光坚定,话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