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纳入水预算管理试点为契机
我市解锁节水管水密码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金鹏 通讯员 田士磊)在唐山钢铁集团的轧钢车间里,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正顺着管道精准流向生产冷却系统,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水循环装置让每吨钢的耗水量优于行业用水定额。作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唐山用一个个鲜活实践,解锁了节水管水密码。
走进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水处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据: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8.64%。目前,唐山已有5家钢铁公司入选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水务经理邢金栋介绍:“现在节水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每吨水的循环利用都在为我们省钱增效。”
在玉田县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老王轻轻一点手机,智能灌溉系统就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补水。“以前浇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同样的地,用水量少了近四成,产量还提高了!”这得益于唐山创新的农业水价改革,如今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9,每一滴水都用在了“刀刃上”。
“以前经常看见爆管造成马路上积水,白白流到下水道里,很是痛心,现在这种情况很少看见了。”路南区居民李阿姨的感受正是唐山城镇节水的生动写照。通过精细化管护,中心城区2024年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6.31%,相当于每年省下近千万立方米清水。更令人惊喜的是,矿井水、再生水这些“非常规水源”成了香饽饽,年利用量节节攀升,形成了“一水多用”的循环图景。
唐山节水产业园区里,一家专注于海水淡化技术的企业马力全开。“我们的技术让海水淡化成本降低了20%,已经应用到多个工业园区。”企业负责人介绍道。如今唐山节水产业资产总额达173.4亿元,46个合同节水项目吸引20.53亿元社会资本,水权交易的发展让节水转化的经济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从钢铁厂的循环水管到农田里的智能喷头,从管网改造的“微创手术”到节水产业的蓬勃兴起,唐山打出“制度+技术+市场”的组合拳,让每一滴水都流淌着智慧与效益;这座城市正以纳入水预算管理试点为契机,在节水路上越走越宽,为全国水资源管理贡献着“唐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