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5:47:2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红楼梦》开头多一段?

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通行本,都是这样开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下面还有一大段话,然后是第二个自然段:“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所有的红楼梦刊本都是这样开头,很少有人疑惑。

可是2006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这个本子的开头便把这第一段删去了,开篇即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这就使人疑惑,难道周汝昌先生竟有如此大胆,敢于删改《红楼梦》?

先莫疑惑或者愤怒,还是先看看这一段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作者自云”四字,就不像作者的声口,像一个第三者在说话。还有他这一段话的内容,也是撮述创作《红楼梦》的缘起和目的,这也不像作者的声口,作者如果非要说这一番话不可,也应当放到前面序言里去说,怎么能都搞到正文里面来?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一番话与后面的小说内容重复,大手笔如曹雪芹先生会在文章开篇便出这种错误,把后面说的话先在前面说一遍?

可是所有的本子都是这样开头,你又不能不相信这就是小说原来的样子。

所以长期以来虽有专家对这样一个开头表示疑惑,但谁也不敢动它。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62年和1990年出版了两部《红楼梦》通行本,也没有动这个开头。后来,经专家考证,终于明白,原来在目前为止发现的《红楼梦》抄本中年代最早的抄本,乾隆甲戌(1754)本的《红楼梦》有一个所有抄本都没有的《凡例》,放在全书的开头,主要谈这本书的创作原则和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共五段,现存四段,这五段凡例原本放在全书的开头,后来抄手们抄录的时候一马虎把最后一段凡例抄进了正文,于是以讹传讹,一直传了二百多年没有人敢动。

现在我们看周汝昌先生把这一段删掉,重新放入前面的凡例之中,这一部《红楼梦》的开头显得何等干净利落,这才像是曹雪芹先生的文章。

说这样的一件事情,是想说明,《红楼梦》这部书要说好读很好读,看一看宝、黛、钗的三角恋爱,洒一把伤心泪,也就很好。要说不好读,可是当真很不好读,几乎翻开一篇就能够发现许多问题,在中国所有的小说当中,这是问题最多的一部。也正是因为它的问题太多,二百多年来才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甚至造就了一个很可观的红学家队伍,造就一种“显学”,在目前中国的文学研究中,号称有两大显学,一个是鲁迅研究,再一个就是红学。我们今天来谈这本书,着眼于它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好办法。读书如参禅,贵在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把写的系列文章这个总标题定为《红楼百问》,应该有些趣味。那位朋友说,我读这本书并不想费那样的心思筋力去悟出什么,只想解闷儿有趣儿而已。那么我也告诉您,读书如破谜儿,有谜儿才有趣儿。我们只当解闷儿破谜儿也好。问是问,作者并不想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只是想把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出来,但不一定能够全部解答,自己能够解答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看看人家说过什么,介绍给大家,若是自己和别人都不能解答,也摆出来,期望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解答,茶余饭后做一种谈资,也是雅事。

笔者不是什么红学家或者作家,除了名字当中有一个“家”字,什么家也不是,在这里只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重新读一下《红楼梦》,有什么想法就和大家说一说。因此说些错话,出些纰漏,前后矛盾,在所难免,这一点还要请大家以平常心对待之。说是百问,可能不到一百,也可能好几百,不过按照传统习惯举其成数而已。读的本子则以《周汝昌汇校红楼梦》为主,参以通行本和其他抄本,所以遇到异文,也不必奇怪。

(王家惠)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