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5:47:1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铭记倴城各界支援抗联暴动义举

倴城,不仅现在是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中心,就是在历史上,这里也一直因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区域重镇。80多年前,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支援抗日大暴动,倴城工商各界及所住居民,都自觉自愿的拿出财力、物力,大力支持抗联暴动队伍。其义举,时至今天,仍被传为佳话。

大开城门 欢迎抗联

1938年7月14日,滦南地区暴动的抗日队伍,首先向倴城进发。当时伪滦县警务局倴城第四分所所长任大柴火(绰号)闻风丧胆,狼狈逃跑。在商会会长张荣先和开明士绅梁远峰等主持下,倴城四门大开,欢迎抗联部队入城。各界人民群众纷纷走上街头,热烈欢迎抗日队伍,重镇倴城回到了人民手中。

抗联部队入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民商各界,人心大悦。抗联司令部贴出了布告,向广大群众阐明抗联的抗日纲领,号召各界人民和衷共济,团结抗日。日寇铁蹄已踏入华北,眼看同胞遭屠杀,国土被强占,谁不痛心?谁不愤慨?如今看到有这么多抗联战士拿起武器奋起抗战,人民群情振奋,对抗联队伍衷心拥护。各商号及民户都主动为部队腾出房子,准备铺盖,安排住处。

抗联刚刚组建,一切军需物资全都要当地供应。当时,地方又没有一套行政办事机构。为了支援抗日,保证抗联部队的给养及军需物资供应,倴城商民各界主动组成了一个商民办事处,设在商会院内(娘娘庙,现在供销社售货楼之址)专门为抗联筹措军粮及其他军需物资。这个商民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由各大商号的代表、地方士绅和乡民代表30多人组成,商界代表有永隆号李老玉、富有泉刘老荣、德聚号梁老振、富有涌刘子恒、益成合王致谦、合顺成汤恩筵、正兴公司高明阁等20多人;地方士绅和乡民代表有王延弼、刘玉侯、梁远峰、刘德先等10多人。办事处设两个管账先生(益成合庞贵玉、兴顺厚王老敬)负责登记每天收支的粮、款、柴草等。办事处与抗联军需处直接联系,凭军需处的条子给各部队付物、付款,实际是抗联的间接后勤。

竭尽全力 筹措粮草

由于华北抗联司令部设在倴城,倴城便成了当时这一带部队的指挥中枢。上万人的队伍住在倴城和附近村庄,人多,吃粮就成了头等大事。那时,战士口粮不定量,菜金每人每顿3分钱,除人员吃饭外,几百匹军马也需马料。为了保证给养,办事处人员每天千方百计为部队筹粮筹款。当时粮食的来源,一是筹款买粮,一是从附近村庄派购,有时粮食供应不上,就由经营粮食的商号暂垫。有一次筹措的粮食接济不上了,正发合(烧锅)经理马老振主动说:“我们柜上存粮多,派车拉去吧,战士吃饭要紧。”由于商民各界的大力支援,保证了抗联部队的粮秣供应。

倴城一带,主要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杂粮,筹来的粮食必须经过加工,那时倴城只有裕顺合(经营铸造)附设一个机器碾米房。为保证部队吃饭,该号经理赵秉彝主动把给抗联碾米的事承揽过来说:“抗联战士是打鬼子的,是救国救民的,我们宁可停业也要让战士们吃上饭”。当时大米是稀有细粮,为给抗联战士改善生活,办事处还设法从外地弄到一些大米,发给各部队。9月,抗联要攻打乐亭县城,倴城商会积极慰劳战士,同时办事处还给倴城街上10多个饭馆发放了白面,动员他们为抗联攻城战士烙大饼送往前线。这对解放乐亭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后勤保证作用。

赶制军装 壮我军容

抗联部队的成员,都是参加暴动的农民,官兵们还都穿着便衣,所以当时人们管抗联部队叫便衣队,为了让官兵都穿上军装,办事处设法筹措了上千匹白布。制作军服布料需要染成灰色,这么多布要很快染出来,实在不容易。当时倴城东门外有个于慕芝开的大染坊,听说抗联要染军衣布料,便慨然承担了这个任务,几位染坊师傅日夜忙碌,很快就把布染了出来。

为了赶制军装,倴城街上所有裁缝和有缝纫机的民户,全都动员起来。当时有汤子和开的军衣庄,还有张凤山、王凤山、梁老生、唐福德、唐文瑞、潘老明等8家裁缝铺,另外还有20多户人家有缝纫机,听说要给抗联战士做军装,他们无不热情高涨。为了加快速度,他们分工合作,几位艺高手巧的师傅负责裁剪,其余人缝制,大家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制出了1万多套军装。战士们穿上崭新的军装,扛着枪、排着队、唱着歌,雄赳赳地从大街上走过,人们看了欢欣鼓舞,许多人都高兴地说:“这回再没有人叫咱们便衣队了。”

踊跃献枪 修枪造“炮”

1938年,倴城大、小商号有八九十家。几乎每家都有护院的枪支,多的七八支,少的一两支。为了抗日的需要,抗联要把这些枪收上来。抗联政治部召开了民商各界献枪动员大会,说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号召大家有枪的出枪、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会后,倴城商民各界立即掀起了献枪热潮。义增隆经理刘国华开完会回到本柜,人们问,开的什么会,他兴冲冲地对大家说,“开的献枪会,抗联打日本没枪怎么行,我们柜上的枪,马上交出去,也算我们为抗日出了力量。”随即吩咐店员王焕章、李春阳二人把4支枪(3长1短)连同全部子弹送到商会,不到3天,倴城商民各界交给抗联300多支枪。

抗联的枪支大多来自民间,种类繁杂,有老套筒、马金钩、步金钩、水连珠,韩连春、湖北造等等,有些枪已破旧,急需马上修理。可是,抗联部队里又没有修械人员。当时,倴城大寺头有两家小修理厂,一是李老四的百顺工厂,有四五个师傅,一台小型旋床,以修造轧花机和修自行车为业;另一个是夏德深的同义兴,主要是修自行车。两个厂家听说抗联需要修枪,便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成了抗联临时修械所。每天来修枪的战士络绎不绝。几位师傅劲头很足,一位姓杨的年轻师傅为修枪往往忘了吃饭(此人后来也参加了抗联),给大家修得又快又好。

暴动后,抗联计划攻打乐亭、滦县、昌黎等县城。为攻城作战的需要,要研制一种点火发射的土炮。办事处为此请来了一些铁匠、木匠和炒制火药的手艺人,并在城东北角上一个叫公所的独立小院里设了临时作坊。裕顺合铧炉暂停本业,专门为抗联铸造“土炮弹”。后来攻打乐亭时,土炮发挥了很大威力,对攻城胜利起到很大作用。

抗联部队从7月14日入城,到9月转移平西整训,在倴城驻扎这两个多月中,倴城商民各界对抗联大力支援,使部队得到了充足的军备、军需供应。

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广大抗联战士奋起抗敌的精神永垂史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共纾国难,热情支援抗联的事迹也永远留在后世人们的心中。

(张浩洪/文 李保军/图)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