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5:47:1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谁家柴扉:梢门

唐代诗人王维《送别》诗云:“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柴扉”,就是今天我们俗称的栅栏子、寨门子、排子门或梢门。一般用杂木为框做成“曰”字型,上缚芦苇、秫秸或荆条,好歹就算“院门”了。

过去的贫寒之家,大多以打鱼、种地为生,盖不起砖墙瓦房,更没有深宅大院和门楼,住的垍(jì,坚硬的土。)子草房和篱笆小院,平地开畦种点瓜果蔬菜,角落里养些鸡鸭猪狗,邻里之间也无须互相提防,便用芦苇、秫秸或树枝编成篱笆,即俗称的夹寨子。往年夏秋时节,草绿果香,蜂飞蝶舞,鸡犬相闻,也极富有诗情画意。

简单的房舍,随意的院落,寨子就权当了“围墙”。它和城市里的铁栅栏一样,既可以圈定边界,又可以防止外人随便进入。有家就要有门,随便几根木板、木棍,钉或绑成“曰”字型边框,附以秸杆、苇杆或树枝,再用绳子或铁丝绑在两根粗壮些的树桩之上,使之开合自如,这便是梢门的极简构造。这简单的农家门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即挡不住、防不了小偷,只是多了一道防线,比家门大敞四开好一些,起码保证自家的鸡鸭不跑、猪狗不丢,或防止左邻右舍散养的家禽家畜跑到院子里来糟蹋庄稼蔬菜。

昔日柴扉篱笆小院之美,非深宅大院可比,邻里之间更加亲近和谐,乡亲们祖祖辈辈也过惯了这种简朴闲适的农家生活。其时也许是时代所限,也许是生活所迫,先人们不得以而为之,但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过去,岂不是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原生态?诚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令今人心向往之。

(李克东 文/图)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