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07:02:3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三代人七十九载守护“抗战胜利纪念楼”

三代人七十九载守护“抗战胜利纪念楼”

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国海涛

盛夏时节,坐落于丰润城区西北20公里的沙流河镇池家屯村草木繁盛、安静祥和。在村民张建成家,一座兼具时代印记与纪念特质的建筑——抗战胜利纪念楼,经过79载岁月洗礼,依然傲然矗立,诉说着那段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伟大斗争的岁月,向后人展示着冀东历史上光辉壮丽的一页。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客人来参观,尤其是清明节或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前来,每次我和家人都会热情接待。”站在纪念楼前,73岁的张建成充满崇敬之情。

与普通民居相比,纪念楼的建筑风格显得与众不同:整体为青砖、木架结构,楼高10米,东西长13.6米,南北宽6.2米,占地面积85平方米。一、二层墙垛上分别刻有时任冀东区党委秘书主任彭来和冀东区党委委员、行署主任张明远的题词;纪念楼顶端雕刻着工、农、兵、老人等人物形象,以简单对话形式呈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纪念楼顶部正中是水泥塑制的圆形钟表,指针显示8点,寓意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

“纪念楼是爷爷操持建造的,当时就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教育子孙后代。”张建成介绍,他的爷爷张治全是冀东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生前先后担任过中共遵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和冀东抗战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抗战期间负责在冀东地区秘密发展党员。“爷爷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将来农民家家户户都能住上楼房,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而我们也绝不能忘记曾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正是基于这个愿望,爷爷张治全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动员全家力量,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一座抗战胜利纪念楼。

“当时建这样一座小楼很不容易。没足够的钱请工人、买砖,爷爷就在自家自留地盘窑取土,请来烧砖师傅,跟他说好烧出来的砖给他一半砖抵工钱。”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爷爷带着全家人苦干一年多,到1946年底,纪念楼终于建成。

同年,为纪念冀东二十五县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张治全还倡导在离纪念楼不远处的自留地里建造烈士陵园。冀热辽区领导同志考虑到张治全家中经济状况,向周围各村号召捐款、捐物。池家屯村和周围各村公会、村民纷纷响应、支持,出工出力、出钱出物。经过半年多努力,1946年5月,以冀东二十五县英勇烈士碑、玉田起义纪念碑、抗战烈士纪念碑为主体的烈士陵园建成。一个叫张洪彬的乡亲半价提供了石碑石料,石碑由杨官林村石匠刻制,37717位抗战烈士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

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74米,东西宽40米,占地2960平方米。冀东二十五县英勇烈士碑刻有冀东二十五县各县英勇抗战烈士数目及县营级以上烈士姓名。玉田起义纪念碑前面刻有1927年10月玉田大暴动经过,背面刻有杨春霖等13位烈士传略。抗战烈士纪念碑前面刻有冀东军民英勇抗战的情况,背面刻有附近公会和村民为建陵园助捐的姓名及捐款赠物的数额。

1947年,回家探亲的张治全不幸在池家屯村被捕,饱受摧残,3个月后壮烈牺牲。抗战胜利纪念楼、烈士陵园引起当时国民党的不满。反动派炮轰烈士陵园,火烧抗战胜利纪念楼,两处建筑均损毁严重。其间,张家人一直不离不弃,住在残楼里坚定守护。1960年玉田县委、县政府出资修缮。1976年唐山大地震,修复后的纪念楼又遭毁损。1984年由原丰润县委、县政府出资修缮。2015年由中共丰润区委、区政府再次出资对该纪念楼进行了部分修缮。

“我家兄弟6人,上世纪80年代,因为申请宅基地盖房困难,最小的弟弟找对象都成了难题,母亲也曾动念拆楼建房,但父亲坚决反对,他说爷爷盖楼不容易,连命都搭上了,一定要想法儿保住它!”回想爷爷当年建纪念楼的初心以及一家人多年的艰辛守护,张建成毅然决定,把自家新房让给弟弟,他带着全家搬回纪念楼,和父母住在一起,继续守护纪念楼。

池家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管立波表示,张家守护的,不仅仅是老一辈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更是我们这一代乃至需要万古传承的爱国情怀。

2005年,该纪念楼得到省、市文物界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它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楼,是一处具有典型风格和颇具影响力的革命纪念性建筑,价值极高。2008年,冀东二十五县烈士陵园与抗战胜利纪念楼被认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