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08:22:5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玉田粮库:“粮心”映初心 传承七十载

玉田粮库:“粮心”映初心 传承七十载

记者 杨文进 张曦 通讯员 李洋 冯浩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中储粮玉田直属库有限公司的“玉田粮库”历史陈列馆,看到了这句曾映照一代人初心的话语。

如何将朴素的信念升华为廉洁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如何让这面全国粮食战线的红旗在新时代继续高高飘扬——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溯流而上,去探寻那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粮库。

图为贾廷林在“捡粮袋”前介绍那段难忘的历史。李洋 摄

从“四无粮仓”到廉洁基石:

穿越70年的奋斗史诗

1949年,在72间由旧当铺改建的仓房中,玉田粮库开启了自己的历史。首任党支部书记郝海峰带领11名干部职工,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担起了建库保粮的神圣使命。1954年,当“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口号喊响时,没人想到这个朴素的信念会成为70多年来映照玉田粮库的一面精神旗帜。

记者驻足于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前。1957年,玉田粮库职工自己动手搬石头、晒河沙、剔刮嵌缝,历时3年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四无粮库”(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那面展现劳动场景的浮雕上,“十八闯将”黝黑的皮肤成为最美的劳动底色。

展厅的一角,望着“捡粮袋”等自制工具,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0多年的贾廷林主任非常感慨:“咱粮库自1949年建库起,为了不浪费一粒粮食,专门设置了捡粮袋。那时候条件苦,粮食珍贵。老一辈职工心里都有股劲,看到地上掉粮粒,顺手就捡进袋子里,这习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后来捡粮袋换成了‘聚宝箱’,可意义没变,一直挂在仓房墙上。”

更令人动容的是“勤俭节约十个一”的故事: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滴油……这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数字,在玉田粮库人心中却成了廉洁的刻度。器材管理员史云汉有个“三不”习惯——库场内有零星器材放着“不舒心”、干完活不整理好现场“不离岗”、不亲眼看着一切干净整齐“不睡觉”。1966年3月6日,《人民日报》用一个多版篇幅专题报道玉田粮库,号召全国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十个一”到“双十”制度:

与时俱进的廉洁传承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玉田粮库人没有忘记初心,而是将廉洁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989年,粮库建立“企业荣誉日”,将精神传承制度化;1990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第八任党支部书记范朝旺顶住压力,拒绝用国家资源办公司赚奖金。

“双十”制度的推出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在坚持勤俭节约“十个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这一制度为廉洁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玉田粮库在 2007年完成公司化改制后,依然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玉田粮库获得“发扬光荣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奖牌,成为全国粮食系统的标杆。

新时代的玉田粮库人更是将科技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工程师方庆良和助工阎树章自制的电子微机测温系统,成本仅为外购的一半,为国家节省资金近万元。“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口号,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抖麻袋”到绿色储藏技术:

平凡岗位上的精神丰碑

馆内陈列的实物和图片等,讲述着8个发生在粮库干部职工中的真实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廉洁文化的生动诠释。

“玉粮‘把家虎’”王广孝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1986年,他发现青年职工买了20瓶小包装浆糊,立即换成1瓶大包装,为粮库节省4元多钱。“4块多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体现的是一种把公家当自家的责任感。”贾廷林介绍说。“红管家”吕继福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抖麻袋”,一年能抖出几百斤粮食。“包装就是包装,里边不能有杂物,特别是不能有粮食粒。”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玉田粮库人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谷士兰老人“伸手一抓就知道粮食水分”的绝技,体现了老一辈粮库人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王建伟作为防虫治虫专家,25年如一日致力于粮食仓储病虫害研究,取得多项绿色储藏技术成果;“春防出、秋防入、夏隔窝、冬掏墙”的粮食仓储实用技术,“白天少出洞,晚上贴墙跑;大鼠平面吃,小鼠爬高看”的防鼠快板,这些来自实践的智慧结晶,既体现了玉田粮库人对技术的钻研,更彰显了他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

展厅内,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带领参观者穿越古今中外“大饥荒”和中国百年粮食发展史。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之问到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玉田粮库的历史正是中国粮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在每次粮食进出库时,都有专人扫地脚粮,绝不让一粒粮食浪费。希望我们的粮库能够永远捍卫国家的粮食安全,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贾廷林坚定地表示。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