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江南水泥厂成了“生命方舟”
——“一座水泥厂,情牵两座城”系列报道之二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包田红 回佳佳 施疑 南京晨报记者 黄阳阳 吴旭渤 实习生 潘沁
在南京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和唐山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两地展厅里分别陈列着一张相同场景的老照片。画面中,卡尔·昆德神情坚毅地站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中,身边簇拥着寻求庇护的中国难民。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至1938年间。当时,卡尔·昆德任江南水泥厂代理厂长,和辛德贝格一起在南京大屠杀中庇护了2万余名中国难民。照片不仅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更见证了国际友人在危难时刻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连日来,在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讲解员许心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她告诉记者:“每次讲解,我都感觉心灵又接受了一次洗礼!”
图为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董事会办公楼。 潘沁 摄
唐山,南京,两座城市因发生于88年前的一场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助,近日备受公众关注。
时光荏苒,在江南水泥厂旧址,高耸的梧桐掩映着民国风格的厂房,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仍在倾诉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1937年12月初,临危受命的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到达江南水泥厂。几天后,2公里之外的南京东郊梅墓地区爆发了中国守军与日军的激烈战斗,日军随后占领栖霞,开始烧杀抢掠,附近居民纷纷奔向江南水泥厂寻求庇护。
12月11日,在水泥厂员工们的协助下,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开始收容难民,并悬挂起德国、丹麦两国国旗。在他们的庇护下,难民从最初的三五成群逐渐增至成千上万。
走进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一张张照片再现当年难民营的真实景象:拥挤的厂房、临时的帐篷、蜷缩的老人与孩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着当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全长约37分钟,其中6分钟记录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情况。尽管条件简陋,但在腥风血雨中,这里却成了能保障安全的“生命方舟”,迸发出非凡的人性光辉。
难民增多后,伤病问题接踵而来。辛德贝格向南京鼓楼医院求援,两名护士携药品前来,在厂内建起了简易医院。如今,医院前的土路已成沥青路,昔日的小松树已粗壮挺拔,默默见证着那段历史。
“我母亲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在江南水泥厂避难。”南京市民黄兴华告诉记者,“母亲说家里6位亲人惨遭日军杀害,她带着3个孩子逃入水泥厂才活下来。她还常说,没有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就没有我们全家。”今年1月,艾义英老人辞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一盏灯熄灭,但记忆正以新的方式延续。
《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原站长戴袁支在调研中记录了许多感人细节。2003年7月,他走访了获救老人苏国宝,得知在难民营失火时,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每人资助了老人一块银元和9斤大米。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两位国际友人救助中国难民的更多细节愈加鲜活清晰。戴袁支说:“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自1937年12月建立,至1938年5月解散,是南京地区坚持时间较长的难民营之一。”
1938年3月,日军开始调查辛德贝格的来历,为保其安全,丹麦方面要求他立即离开南京。卡尔·昆德则选择留守厂区,独自承担起守护这艘“生命方舟”的重任。
江南水泥厂党总支书记张新华告诉记者,1938年5月,南京战火逐渐停息,江南水泥厂立下“宁肯打碎设备,也不供给敌人”的誓言。卡尔·昆德在董事会领导下与日军周旋,整整8年,窑炉一直没开工,没为日军生产过一吨水泥。“江南水泥厂设计年产能20万吨,是当时亚洲设备最先进、产能最大的水泥厂,若为日军所用,足以支撑其建设机场或港口。卡尔·昆德顶住日军的威逼利诱,是极具风险的抉择,极易招致日军报复。”张新华说。
2019年,曾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江南水泥厂最后一窑炉火熄灭。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的砖筒仓静静屹立,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在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里,复刻了一本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出现的相册,常常有年轻影迷手持海报前来打卡。那棵见证历史的千年银杏树,被慕名而来的市民反复深情触摸……这些关于江南水泥厂的记忆,关于人道主义救助的记忆,充满着温度和力量。
在唐山,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游客。“父亲汉斯·昆德在唐山守护工业命脉,儿子卡尔·昆德在南京庇护生命安全,都是勇气与正义之举。”带着学生研学参观的葛士林告诉记者,作为博物馆展陈资料的编写者,每次来到这里,崇敬之情都会油然而生。
卡尔·昆德的后代至今仍与唐山、南京两座城市保持密切往来,多次重返两地,追寻祖辈足迹。于他们而言,两座城市都承载着家族的独有情感和精神归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