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08:10:2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古冶:以绿色为底、创新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古冶:以绿色为底、创新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万丽丽

夏末秋初,古冶大地到处涌动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在京津冀(唐山)航空航天钛合金增材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这个项目是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冶金所、中航迈特等国内头部企业和研发团队合作,是国内首个钛熔炼及钛合金增材制造全产业链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整个项目全部完工,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经营收入可达60亿元,可带动就业1000人。”唐山市军航钛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俊青介绍。

这个利用汇丰焦化公司退城搬迁后的土地谋划实施的接续产业项目,正是古冶区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古冶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区,钢铁、煤炭、焦化等传统产业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占全区生产总值50%的6家钢铁、焦化企业全部搬迁退城,面对发展断档和转型阵痛,该区按照“优存量、育增量、谋变量”的发展思路,推动钢铁、绿色建材、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培育新能源、新钢铁、新制造等新兴产业。除了京津冀(唐山)航空航天钛合金增材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还谋划实施了冀东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安洁防爆科技有限公司氢能装备制造及燃料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接续产业项目,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该区不断提升战略思维,增强转型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下足真功夫。

“快看,蝴蝶!”在古冶区金山森林公园的绿道上,孩子的惊呼清脆悦耳。谁能想到,这片栖息着松鼠、喜鹊等野生动物的生态乐园,15年前还是老石山的采煤沉降区。多年来,矿产资源大量开采造成的山体裸露面积约700万平方米,采煤波及地121.3平方公里,占古冶区面积的48.9%。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采矿废弃地开发利用难、修复治理任务艰巨等是该区转型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难题。而今,一场全域生态修复的“绿色革命”,正让这里焕发勃勃生机。

“以前这里是废渣堆场,风一吹全是灰,气味也难闻,现在成了咱家门口的‘氧吧’,天天来逛都不腻!”家住金山森林公园附近的李建国细数变化,难掩激动,“这有福塔、银湖,晚上幸福广场还有音乐喷泉,特别热闹!”2011年,古冶区投资2.61亿元推进全域生态治理,让荒芜多年的老石山变身“城市绿肺”,昔日的塌陷深坑化作波光粼粼的银湖,景观树错落有致,绿道蜿蜒其间,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该区采取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序推进北部巍山区域68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还实施了山体增绿复绿工程,对裸露山体进行全范围、高标准综合治理。对31家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该区投资2.5亿元进行打包施治。目前,该区修复白茬山586万平方米,完成采煤塌陷及工矿废弃地复垦4075亩。同时,水生态也同步焕新。该区统筹防洪、绿化、景观打造,让石榴河、沙河、万山河同步蝶变。

民生温度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在古冶,“快乐养老”正改写着人们对晚年生活的想象。上午10点,古冶区怡然安养院的直播镜头里,71岁的王培兰正跟着院长刘华舞动双手,一曲《摇太阳》让整个大厅洋溢着青春活力。“以前以为养老院就是熬日子,来到这才知道,老年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王培兰的感慨,道出了古冶区“快乐养老”模式的独特魅力。

在“银发经济”浪潮中,该区以“快乐养老”为内核,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东颐养、西乐养、南医养、北康养”的空间布局,形成了怡然安养院、圣火医疗养老康复中心等4家龙头机构引领,26家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立体化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养老即疗养院”的传统认知,更将“乐居、乐医、乐护、乐康”等“乐享”元素融入养老服务全链条。

从产业“断档”到动能“焕新”,从直面“伤疤”到重塑“绿肺”,从保障“老有所养”到追求“老有所乐”,古冶正用一个个鲜活的变化,书写着资源型城区转型的答卷。这片曾因煤铁而兴的土地,正以绿色为底、创新为笔,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