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十五年砥砺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记者 郝燕 通讯员 宋小婕 江宏
清晨的陡河两岸,水清岸绿,鸟鸣啾啾,晨练的市民身影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这条曾因工业重负而黯淡的“母亲河”,如今已成为开平区引以为豪的生态绿轴。这生机盎然的画卷,正是开平区十五年砥砺奋进、践行“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的生动缩影——
从昔日“煤都”的沉重背影中挣脱,这座百年工矿之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产业涅槃:从 “传统根基” 到 “创新高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托煤炭、钢铁、日用陶瓷等产业,开平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凭借着地缘和资源的优势异军突起。但开平区产业结构偏重,面对传统产业资源依赖深、环境负荷重的严峻现实,一场壮士断腕般的产业革命拉开帷幕。全区上下万众一心抓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0.1%。
聚焦“智造”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面对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开平区没有简单抛弃陶瓷、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而是以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改造为核心,积极引进自动化生产线与环保新工艺,注入发展新动能。
培育“新兴”动能,发展格局“结构更优化”。在夯实传统产业根基的同时,开平区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打造经济增长新支柱,去年全年新增及复审高新技术企业36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8家。以唐山开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汇聚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河北佳慧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泓慧能源落子唐山的“研发转化枢纽”,其飞轮储能项目是破解新能源并网难题的关键,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全部释放,将带动千亿级规模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形成“链主带动、百企协同”的产业生态,为开平区发展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发力“融合”发展,产城融合“释放新活力”。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平区积极探索“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融合路径,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资源,推动文旅与工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带动消费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人文新内涵。2024年,全区游客人数持续增长,达588.8万人,中骏世界城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
城乡蝶变:从 “旧貌印记” 到 “宜居画卷”
通过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开平区曾经的历史遗留“伤疤”正在被精心抚平,转化为宜居宜业的亮丽风景。
“城市伤疤”绽放“生态之花”。在唐山花海,曾经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降区、粉煤灰堆放场,经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已蝶变为占地近12平方公里的“城市后花园”。这里林木葱郁、花海连绵、水系贯通,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2018年以来,开平区持续对这一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并引入露营、餐饮、游乐园等旅游业态,将其打造为生态城市建设新名片,实现“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身”。
乡村振兴“留住乡愁”。开平区将乡村振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道路硬化、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域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洼里镇西尚庄村以发展“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先后引进德汇无花果种植培育基地项目和中国林科院榛子研究创新团队洼里实验示范基地项目,种植品类由单一的玉米种植向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双桥镇鞠家岭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着力开发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项目。同时引进集共享菜园、采摘观光、饮食娱乐为一体的“岭上光阴休闲农庄”项目,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田园风光与现代化生活相得益彰。
基础设施“织密网络”。十五年持续投入,开平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大力畅通城乡道路,形成了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公园、广场等关键部位视频监控系统持续提升,16个主要路口实现全息感知采集,城市管理更精细、更智慧;水、电、气、暖、讯等市政管网不断向乡村延伸覆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民生温度:从“基本保障”到“品质共享”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开平区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打造过得好的“开平日子”。
教育医疗“提档升级”。持续加大教育投入,2024年改造新建学校食堂33个,以“阳光食堂”建设为载体,实现食材采购、运输、验收的“全链条”监管,全程可视化追溯,纵深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奋力保障好广大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在医疗领域,开平区重点深化医改和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依托唐山市人民医院扎实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依托“家庭医生”文明实践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
社会保障“兜牢底线”。开平区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更加精准及时,依托区慈善协会和社会救助基金,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体救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日渐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体服务“浸润心田”。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体设施完成升级并向公众开放。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炫彩周末”“全民健身健步走”等已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五年风雨兼程,开平区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交出了一份厚重的高质量发展答卷。未来,开平将继续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不断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以浴火重生的韧性与活力,奔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