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09:31:1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锋行”开平,永不褪色的守护

“锋行”开平,永不褪色的守护

记者 郝燕

在开平区的寻常街巷,总有一群特殊身影引人注目。他们或身着迷彩,步伐坚定如昔;或套上红马甲,笑容浸润暖意——这,便是开平区应急救援协会的成员们,一群以退役军人为脊梁、以守护万家灯火为己任的平凡英雄。

这支队伍自2020年“锋行助援队”发轫,至2023年整合升级,名称中那“锋行”二字,早已成为开平大地最硬核又温暖的标识。“锋,是刀锋,是退役老兵雷厉风行的作风;行,是行动,是对每一份责任的坚决担当。”创始人徐晓兵,这位多次荣膺“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老兵,用朴实话语道出了这支队伍钢铁般的精神内核。

从戎装到志愿装,不变的是冲锋姿态

这支由72名退役老兵领航的队伍,将“政群结合,平训急助”的理念镌刻进每一次行动。脱下军装,责任不卸,他们以军人特有的纪律严明与志愿者的无私热忱,在平时与“战时”自如切换。

在城市建设一线,他们是最细心的城市“清道夫”,50处私搭乱建、200处楼道垃圾、600条小广告在汗水中被清除,老旧街区在辛劳中焕发新颜。在民生服务一线,他们是温暖人心的“点灯人”:人口普查期间,逐户走访1700余户、登记8000余人,助力部分社区完成率超90%;更自费1.2万元为矿南路装设20盏太阳能路灯,驱散居民夜行黑暗;寒冬时节,3000余斤自种大白菜送至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与残疾人家中,以最朴实的馈赠传递城市温度。

他们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现身,将“勤奋果敢、无私奉献”的训导融入日常,化为守护家园最坚实的行动。

以专业为刃,在烈火与洪流中淬炼担当

在安全防线的紧要关头,他们以硬核专业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队。

防火战场上,1000余人次如“流动防火网”覆盖开平,2.1万公里奔袭,200余起火患被扑灭,300多处隐患被消除。

在2022年那场特大暴雨中,他们迎难而上,13万立方米积水被排出,80余名被困群众被救出,挽回损失近千万元。队员夏海燕告诉记者:“当浑身泥泞的我们在凌晨三点瘫坐在台阶上时,几位被救群众哭着给我们鞠了三个躬,那一刻啥累都忘了,这份信任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更前瞻的是,他们携手省级地质部门,组建起全市唯一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战略联盟”,为开平大地装上了灵敏的“地质安全预警器”。

从“应急”到“深耕”,在人心深处点亮平安灯火

这支队伍的可贵,不仅在于“救急”,更在于“治未病”——他们深谙平安的种子需播撒于日常。

在青少年心中,他们播撒安全与信仰的种子:5套自编应急教材走进10所学校,7000余名师生掌握了自救知识。800余户家庭交通安全习惯被塑造,9000余名师生接受爱国主义洗礼。开平小学那支全区首创的“小交警分队”,40名孩子带动1900名学生将安全内化于心。

在社区,他们架起心桥:全区首个心理舒缓疗愈工作室,抚平了50余位居民心结。

“五一”、国庆假期,在唐山花海景区、唐山动物园,他们服务游客超百万人次,寻回20余名走失孩童。600余小时夜间巡逻,与派出所共建全市唯一“应急处突联合备勤站”,这支队伍成为基层警务最可靠的“延伸手臂”。春节前15天覆盖5万人的安全宣传,大型活动中守护102万人次的平安——每一次“义与勇”的担当,都在加固着社会信任的基石。

这支72人的队伍,用2000余件助援实事,在基层治理与应急救援的答卷上写满了担当。23个市级单位授予的“安全生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余面锦旗无声述说着信任的重量。徐晓兵作为开平区唯一的“退役军人政治思想工作指导员”,其榜样力量正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从战场到家园,从“军旅绿”到“志愿红”,开平区应急救援协会,用行动擦亮了永不褪色的军人名片。他们以“锋”为刃,以“行”为尺,在应急救援的惊险战场与基层治理的平凡日常间筑起双翼。

这支队伍的存在与深耕,生动诠释了社会化力量不仅是政府工作的得力“助手”,更是群众身边最可依赖的“靠山”。

当无数微光汇聚成星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便有了开平样本——这永不褪色的守护,正是无数平凡英雄用热血与坚持为万家灯火默默编织的坚韧经纬。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