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韩志红
千帆竞发,向海而歌。
近日,随着历时4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滦南县嘴东渔港众多渔船纷纷扬帆启航,驶向蔚蓝大海,渔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又是一年满载归航的丰收图景,同时,也是滦南县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新征程的重要节点。
万亩水域赋能渔业发展
滦南县位于我市东南部,南临渤海湾,海域面积840平方公里,海岸线29.63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县。作为全国水产养殖重点县、河北省渔业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快实现传统渔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转型与重塑,实现渔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及农民增收深度融合,让“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2024年,该县海淡水养殖面积21.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52万吨。海水工厂化养殖面积17.66万平方米,淡水池塘养殖面积1.5万亩,淡水工厂化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现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一个,国家级水产阵型种业基地(破难题型)一个。
高科技加持耕海牧渔
走进滦南县海都水产工厂化养殖车间,技术员正在给红鳍东方鲀注射芯片。物联网传感器正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等指标,自动化投饵系统正在精准控制饲料投放,更有基因检测技术为鱼苗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该县聚焦水产科研、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积极与国内各大科研院校、水产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不断推进水产产业创新升级。海都水产、滦丰养殖等公司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渔业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多项研究课题。海都水产获得科技项目成果和科技推广奖励10项,取得专利12项,先后被省科学技术厅授予“河北省海水鱼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河北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等称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与海都公司合作研发出的国内第一款红鳍东方鲀育种芯片“鲀芯1号”已产业化应用,有效加快了红鳍东方鲀育种进程,为抗病高产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高科技的加持让滦南县水产养殖苗种繁育蓬勃发展。目前,该县共有水产苗种繁育企业6家,实现了主要经济种类优良品种全覆盖。海都水产拥有海洋生物种质选育、工厂化养殖、海水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海洋牧场、活体海洋贝类净化及出口备案海产品加工物流等5个基地。
培育可循环、高利用健康生态
“今年开海第一网有螃蟹、皮皮虾,还有对虾、鲈鱼、梭鱼……品种不少,收获很大。”开海伊始,大批船只满载归港,运输车早已整齐列阵,部分海鲜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滦南县共有嘴东、南堡、北堡、高尚堡4个码头,现有海洋捕捞渔船460艘。其中,嘴东港现有码头岸线长1550米,年载港渔船800艘,年渔获卸港量3万吨,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也是我省最大的中心渔港、农业部定点渔获码头。
为实现渔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及农民增收深度融合,让辽阔海洋变成“蓝色粮仓”,滦南县坚持“以特色提效益、以设施促发展”工作思路,把河鲀、盐田虾、海参等特色优势产品作为抓手,大力实施以海洋牧场、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建设,产业效益得到极大提升。目前,该县已建成人工渔礁3.1万立方米,河鲀网箱300口9万立方米水体,海参网箱115组59800口,淡水设施化高标准池塘350亩。主要养殖红鳍东方鲀、半滑舌鳎、珍珠龙胆石斑、海参、盐田虾、加州鲈等特色品种。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水产品达8000吨。其中,以嘴东牌红鳍东方鲀水饺、方舟牌即食虾姑肉等为特色的加工品已成功进入京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