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钎凿石变良田 葡萄架下结香甜
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续写新传奇
记者 梁赞英 金鹏
视频摄制:记者 谷守河
“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说起这句话,很多人都会想到遵化沙石峪,这个曾经连生存都要“与石争地”的小山村,却因为一群人的不服输,彻底改了模样。抱着“当代愚公”的劲头,沙石峪人一锤一钎凿开山石,一筐一担挑来泥土,硬生生把荒山变成了能种粮、能结果的沃土,创下“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这里的人民被周恩来总理赞为“当代活愚公”……
如今再走进沙石峪,早已不见当年的贫瘠,取而代之的是“山上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底葡萄满园”,随处可见瓜果满枝、民宿错落的“桃花源”景致,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故事,也成了刻在村庄骨子里的传奇。
游客走进沙石峪陈列馆。记者 杜雯拓 摄
从“昔不嫁峪”到“今愿栖村”
旧年月里,“有女不嫁沙石峪”是刻在当地百姓心里的俗语。那时的沙石峪,村民们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邻村姑娘提起这穷山沟,要么摇头摆手,要么干脆躲开——谁愿意把一辈子拴在连庄稼都难长的石头坡上?如今,这样的情形早已成为过去式。来自遵化城区周边的王艳双,不仅把家安在沙石峪,更成了该村陈列馆的“金牌讲解员”,她用满腔热忱将这里的奋斗故事讲给八方来客。
沙石峪村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记者 杜雯拓 摄
初遇沙石峪,最先打动王艳双的不是风景,而是这里的人。“当时跟着爱人回村,看到村民们凑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唠家常,谁家种的葡萄熟了,准会给邻里送一筐;谁家农忙忙不过来,街坊四邻不用招呼就来搭把手。”热情朴实的民风是沙石峪村给王艳双留下的第一印象。之后的相处中,王艳双经常听公婆讲起村民过去的苦日子:村民们用大锤砸、钢钎凿,白天在青石板上开地,晚上摸黑从五华里外担土,手上的血泡磨成茧,也没停下“造田”的脚步。沙石峪村民的坚韧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嫁过来第二年,村里陈列馆招聘讲解员,王艳双第一时间报了名。为了讲好沙石峪故事,她跟着老党员一遍遍走村串户,听他们回忆当年的奋斗场景;对着馆里的老钢钎、旧扁担、泛黄的老照片,反复琢磨每一个历史片段。她能准确讲出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时的暖心细节,更能把如今村里发展红色旅游、葡萄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变化自然地融入讲解中。经常有游客好奇地问她:“放着县城里的便利生活不过,为啥愿意扎根这山里?”王艳双总会笑着说:“你看这满山的绿、满院的笑,还有‘当代愚公’精神养出的踏实日子,在这里,不仅能找到安稳的小家,还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样的地方,谁不爱呢?”
山间的葡萄架顺着山势铺展开,一串串玫瑰香葡萄紫得发亮;红色民宿小院错落有致,院墙上画着“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彩绘;村口“当代愚公”雕像下,常有孩子追着讲解员,追问当年凿石担土的细节……如今的沙石峪,早已不是那个让姑娘们却步的穷山沟,而是能留得住人、养得起梦的幸福家园。
果农们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记者 杜雯拓 摄
现在,像王艳双这样从外地嫁来的媳妇,沙石峪村还有10多个,她们有的开起了农家院,有的加入了葡萄种植合作社,有的成了村里的文化宣传员。“有女不嫁沙石峪”的旧俗语,也被“有女愿嫁沙石峪,嫁来更有大奔头”的新说法取代,而王艳双和姐妹们的选择,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这片曾被称作“不毛之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幸福的花。
从“红魂继世”到“绿业兴村”
回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以“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拼搏精神,将昔日满是石头、土层稀薄的荒山,改造成800亩良田,赢得周恩来总理“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的赞誉,那段光辉岁月也成为了村里最宝贵的红色财富。
“当年跟着贵顺书记造田,天不亮就上山。钢钎往石板上一戳,抡起锤就砸,震得胳膊发麻,手上的血泡破了又起,裹块布条接着干。”80岁的李凤忠是沙石峪当年奋斗传奇的亲历者,采访当日,老人从储物柜里小心翼翼捧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锤,“当年凿石头全靠它,锤头的缺口就是无数次与青石板碰撞留下的印记。”
坐在堂屋小板凳上,李凤忠打开了话匣子。“白天干活儿不易,夜里担土更难,山路滑,摔跤是常事,可没人喊过退——心里就想着,多凿一块石、多担一筐土,娃们将来就有田种、有饭吃。”看着窗外缀满果实的葡萄园,老人眼里满是笑意:“现在好了,满山是果树,游客来参观,日子比蜜甜。当年的苦没白吃,这都是咱沙石峪人的精气神儿换来的!”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近年来,沙石峪村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扩建沙石峪陈列馆,重新修缮大口井,精心养护中阿友谊树,打理国际友谊林……每一处红色景点都是“当代愚公”精神的最好见证,向游人诉说着沙石峪从“穷山沟”到“明星村”的蜕变。如今的沙石峪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感悟奋斗精神的“红色打卡地”。
“这趟沙石峪之行,是给我们最好的精神补给!”采访当日,正在沙石峪进行团建活动的玉田金话筒培训学校的郭洋话语里满是感慨。“听‘当代愚公’的故事,看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住悠闲惬意的民宿小院,大家一起择菜、做农家饭,围着桌子聊心得,更约定要把这里的奋斗精神带回课堂,讲给学生们听,这样既有红色精神洗礼,又有绿色休闲旅程,比以往团建更有意义。”
从钢钎凿石的“红色奋斗”,到瓜果飘香的“绿色休闲”,沙石峪人始终带着“愚公精神”前行。如今,红色文化擦亮了村庄的底色,绿色生态激活了发展的活力,两者交融共生,不仅让游客在这里找到精神共鸣与身心放松,更让沙石峪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从“愚公留志”到“新智富村”
亲眼见证了村庄发展历程,新一代沙石峪村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国军深感责任重大。接过“当代活愚公”接力棒,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立志在这片曾经创造奇迹的土地上续写辉煌。
为了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党支部深挖本村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聚焦农业增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带领村民在青石板上成功架起葡萄秧,开启了葡萄产业发展之路。
“咱沙石峪人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老辈人能在青石板上造良田,咱年轻人更该把葡萄产业做扎实!”1988年出生的李文龙是沙石峪年轻一代葡萄种植大户,他自2013年开始种植葡萄,现葡萄园面积已达40亩,平均年收入30万元,他的葡萄园也成了村里的“标杆园”,“葡萄成熟季节,每天都有二三百名游客来体验采摘,周末更是要提前预约,看着大家吃得开心,订单往外卖,就知道老辈人的心血没白费,有‘当代愚公’精神的鼓舞,我们沙石峪的葡萄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大,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
以葡萄产业为核心,该村延伸产业链,连续举办了七届葡萄文化采摘节,年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院,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美食和住宿服务。村里还引进沙石峪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综合体民宿项目,对9处村民旧居进行改造,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民宿小院,让游客在休闲度假中感受红色文化和乡村风情。
“自去年10月开始运营以来,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客满,其中不仅有京津冀的游客,还有从山东、河南等地专门赶过来的研学团队,有的游客住过一次,还会带亲戚朋友再来。”沙石峪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综合体民宿项目负责人赵双喜十分开心。
游客在农家院合影留念,记录这美好的生活。记者 杜雯拓 摄
“游客数量就像咱沙石峪的葡萄藤,一年比一年旺!”在泽玉山苑农家乐工作12年,亲眼见证村庄的变化,张怡感触颇多,“最早那几年,来的多是周边县区熟客,一年也就千八百人。后来村里红色旅游火了,游客慢慢多起来,天津、北京等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看着客人吃着咱农家菜、夸着山里好,我就知道,守着沙石峪这好地方,日子准能越来越红火!”
联农带农、产业融合、产乡融合,沙石峪村将当地红色文化、田园采摘、农业种植等特色产业和资源紧密联动。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前来感受历史的厚重;同时,借助玫瑰香葡萄、桃子等绿色产业,为游客提供丰富的采摘、游玩体验等项目。这种巧妙融合,匠心独运地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美丽风景变成了“美丽经济”。统计显示,2024年,沙石峪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曾因“当代愚公”精神闻名于世的沙石峪,如今因绿色种植和红色旅游而人气高涨。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一金字招牌,该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向着全国综合典型村的目标大步迈进,让老典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