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09:10:4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走在沙石峪的田埂上,我们触摸到了“当代愚公”的温度

走在沙石峪的田埂上,我们触摸到了“当代愚公”的温度

记者 金鹏 梁赞英

沿沙石峪村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往山上走,风里飘来葡萄的甜香。很难想象,脚下这片瓜果满枝的土地,曾是“漫山遍野大石头”的不毛之地。这次采访,让我们对“当代愚公”精神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从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藏在田埂、民宿和村民的笑容里,带着滚烫的生活温度。

在沙石峪陈列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醒目:一群人肩挑土筐,在陡峭的山坡上排成队,身后是刚凿开的石缝,里面填着薄薄一层土。讲解员说,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场景。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靠着钢钎凿、铁锤砸,肩挑背扛、开山造田,创造了“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

后来我们遇到了葡萄种植大户李文龙,他的葡萄园就坐落在当年造田的山坡上。看着园内串串紫得发亮的葡萄,李文龙感慨颇多,“这土看着肥,底下全是碎石子,保水保肥都是难题。”为了改良土壤,李文龙试过不少法子,最后竟学老辈人的“笨办法”——带着工人往园里运有机肥,一筐筐铺在地表,再用锄头慢慢翻进土里。“老辈人能在石头上造田,我这点困难算啥?”他擦汗时的笑容,和老照片里的人竟有几分相似。

在泽玉山苑农家乐歇脚,工作人员张怡正帮游客采摘院里的花椒。她说,当初经营农家乐,就是想让更多人看看沙石峪的变化。“客人常问我,这村子以前真那么穷?我就给他们讲造田的故事,带他们去看老田埂。”她指着画有当年村民担土场景的院墙彩绘,语气坚定,“这是村子的根儿,得让更多人知道。”

行走在沙石峪村的山山岭岭、村头巷尾,我们更加深刻地读懂了,以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当代愚公精神”,已沉淀为一种文化,在为这座小山村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沙石峪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沙石峪人也是千千万万艰苦奋斗的中国人的缩影。如今,这面旗帜仍在飘扬,而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传承人。这种精神,比满山的瓜果更动人,比岁月留下的故事更有力量。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