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南湖畔,孩子在社区花园奔跑,老人在睦邻食堂里边用餐边闲聊,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楼宇之间……这些温暖日常的背后,是唐山市路南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路南区将党建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治理模式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共治”,从传统管理迈向智慧赋能,一批创新实践和暖心故事不断涌现,不仅破解了治理难题,更让“社区”成为了居民的精神家园。
主体重构: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社区治理,光靠几个社工远远不够。”梁家屯路街道尚智社区葛春燕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社区工作者的心声。为此,路南区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各社区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新型项目模式。尚智社区成功孵化7个社会组织,整合10个原有组织,募集各类合伙人46名,推出“水之初编织”“青年夜校”等10余个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
图为社区编织教学现场。
类似的实践在多个社区展开。学院南路街道通过举办“你好,邻居”社区节,增强邻里情感,凝聚社会力量;立新西里社区打造“初心小院”,整合医院、学校、法律等专业资源,将服务送到居民“抬脚就到”的地方,实现“服务不出社区、难题就地化解”。
服务升级:从“基本保障”到“全程关爱”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路南区推动服务从“基本保障”向“全程关爱”升级。友谊街道永乐园社区推出“初心家园一碗暖汤”项目,提供优惠餐食和上门送餐,并以“静默守候”工程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报警设备。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社区联合社工站开展筛查干预,已服务400多位长者。
各社区还系统建设儿童活动阵地、兴趣课程与困境帮扶档案,构建“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服务网络。
品牌打造:从“单一供给”到“个性定制”
路南区鼓励社区立足实际,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服务品牌。学院南路街道国防楼社区推出“共享爷爷奶奶”项目,组织14位退休老人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课后看护、作业辅导与陪伴,既缓解家长压力,也实现老人老有所为。
图为“共享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讲解绘本故事。
文北街道南北街社区培育“帮到家”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家政培训、护理保健和就业指导,解决近百人就业;马家屯社区设立“红色加油站”,为外卖、快递员提供歇脚充电服务,并吸纳其成为“流动网格员”;大洪桥第二社区打造“零工驿站”,精准对接灵活就业需求。
手段革新:从“传统手段”到“智慧赋能”
面对复杂治理挑战,路南推动“传统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广场街道万达广场第二社区建立“3+2”工作小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志愿者),依托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平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学院南路街道开展“问需于民 我有所应”活动,针对电动车充电难题,协调安装1600余个充电口,覆盖8000余辆车,实现电梯阻车器百分百覆盖,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民主协商:把“民生难点”变为“幸福起点”
社区治理的成效,体现在诸如“文明养犬”一类民生小事中。永红桥街道南富庄社区曾因养犬问题引发矛盾,社区党委通过规范议事机制,召集居民、宠物主人、民警、律师等多方协商,最终出台《文明养犬公约》,设立遛狗区与宠物友好广场,推动公约落地执行。“以前觉得讨论没用,没想到真能解决问题”,一位居民感慨地说。
社区工作连着万家灯火。唐山市路南区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智慧赋能和精准服务,成功将治理重心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服务,将民生难点转化为幸福起点,不仅显著提升了社区服务的效能与温度,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精准响应的服务机制,正悄然转化为居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记者 张惠琪 通讯员 石丽娜 黄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