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0:11:4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高新区: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高新区: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记者 郝燕

金秋九月,以“共建产业生态、深化产业协同”为主题的北京·河北机器人产业共享智造对接会成功举办,标志着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正在进一步提速提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六链五群”中机器人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高新区正以创新为驱动,以共享为纽带,全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智”上“新”成“链”,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整机总成区技术人员调试消防机器人。(资料片)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闫军 摄

产业集聚,打造发展新地标

2024年,高新区引进机器人企业73家,机器人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占全市近90%,营业收入突破73亿元。截至目前,高新区机器人企业已达236家,数量约占全省60%,成为唐山产业发展新地标和全省机器人产业最密集的区域。

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这里培育了全国第一、世界前列的焊接机器人企业开元集团,全国最大的消防应急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全国最强的轨道交通检修检测机器人制造企业百川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在共享工厂助力下,唐山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装瓶机器人。这是该公司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摄

创新模式,共享制造破解难题

“这是我们为北京王致和研发的装瓶机器人产品。因为有了共享工厂,所以公司才有底气接订单。”唐山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岐感慨道。他所提到的共享工厂,正是高新区于2024年启动打造的“全国首个面向机器人非标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共享平台”。

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占地15万平方米,包含两个共享制造中心、一个共享中试基地,拥有激光切割机、高端3D打印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等设备800台套,研发及生产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具备年产机器人产品3000台套的生产能力。这种模式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标产品定制、成果转化样机试制等多方面支持,还实现了技术、场地、设备、人才等资源的共享。

目前,该共享工厂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为其新增产值超2亿元,并成功吸引30余家企业在高新区落地。这一模式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在全省示范推广。

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生产场景。(资料片)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闫军 摄

协同发展,深化区域产业对接

作为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的重要举措,京津冀三地工(经)信部门于2024年5月10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高新区启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高新区积极探索“北京创意、唐山转化”发展模式,努力将北京丰富的科创资源与唐山完备的制造能力链接起来。今年以来,高新区制定了《聚焦深化“北京创意、唐山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跑出“加速度”行动方案(2025-2027年)》,确定了“三年内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00亿元、140亿元、200亿元,年增长率30%以上”的奋斗目标。

今年1-7月份,京城机电配天机器人、天瞳威视等36个优质项目入驻高新区;北京-唐山“双向飞地”建设确定了科创“飞地”选址,注册了市场化公司。据悉,2024年,高新区还组织专项场景对接活动90场次,梳理出97个机器人应用场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面向社会展示推广。

在唐山机器人体验展示中心,唐山晟群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调试一体化全药品机器人智慧药房设备。(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摄

开放场景,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让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高新区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唐山晟群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体化全药品机器人智慧药房,在迁安市人民医院应用,平均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取药;高膳(河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炒菜机器人,两三分钟搞定美味佳肴……如今,高新区的机器人正在医药健康、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闪亮登场。

唐山拥有世界最大的钢铁产业集群,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源地。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唐山已具备成熟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仅钢铁行业的“机器换人”需求就超过百亿。目前全市已梳理出110个成熟应用场景方案,并定期发布,同时积极开展揭榜挂帅活动,激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创新研发。

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智能车底吹扫机器人。(资料片)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闫军 摄

优化生态,构筑发展新高地

高新区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建成了国家级特种机器人实验室、河北省唯一的机器人中试示范平台、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国家级产教联合体等,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5个。与中关村信息谷、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合作,打造“类中关村”生态。

金融支持方面,高新区构建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会同国有银行推出“机器人AI贷”“科技e贷”等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基金、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人才建设方面,率先开展企业自主认定人才试点工作,设立2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人才发展搭建优质平台。

高新区还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积极主动学习北京先进经验,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措施,获评河北省唯一的“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园区”,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产业生态。

编辑: 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