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工业装上“火眼金睛”
——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突围之路
记者 郝燕
在唐山高新区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轮廓与缺陷综合检测机器人正对一根H型钢进行“体检”。几秒钟内,钢材的长短、弯曲度、表面缺陷等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这款第四代产品能在1100摄氏度高温下在线检测,精度达±0.025毫米,次品率几乎为零。”公司创始人袁鵾介绍,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价格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图为工作人员在机器人研发和中试车间调试巡检机器人。杜雯拓 摄
从“一卷卫生纸”起步的AI视觉革命
2018年,袁鵾放弃英国伯明翰大学读博机会,回乡创立鹰眼智能公司。创业初期,团队在一家纸厂调研时发现,卫生纸装箱需专人调整边缝朝向。“何不用计算机视觉替代人工?”他们用一台相机和一段程序,让机器“看懂”纸张位置,首战告捷。
这次尝试让袁鵾意识到,传统工业中蕴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广阔蓝海。唐山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钢铁、矿山等产业对智能化检测的迫切需求,成为鹰眼智能成长的沃土。
2022年,一家钢铁企业提出难题:型钢产线温度高达800摄氏度,出钢速度每秒6至8米,人工无法实时检测缺陷,常导致数百米钢材批量报废。袁鵾带领团队扎根生产现场,研发多光谱激光高频扫描技术,通过算法消除热辐射干扰,最终研发出高温在线检测设备。
“国外设备要价上千万元,我们只用百万元就解决了问题。”袁鵾说,目前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已应用于首钢京唐等龙头企业。
轻资产运营+共享制造,破解创新型企业成长难题
鹰眼智能的车间里不见传统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研发人员调试设备的场景。“我们采用轻资产模式,依托百川共享制造工厂完成生产环节。”袁鵾算了一笔账:自建生产线需投入3000万元,而共享工厂提供设备、工艺支持,让企业专注研发。
这一模式与高新区的“五个一”扶持政策契合。通过机器人产业孵化平台、共享智造工厂及“机器人AI贷”等金融支持,鹰眼智能快速跨越了资金、场地、制造能力等创业瓶颈。
公司26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博士4人、硕士17人。开放式办公区内,一面贴满便签的“吐槽墙”格外醒目。“任何问题都可匿名提出,管理层限期回复,优秀建议给予奖励。”袁鵾说,扁平化管理、事业部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企业还为员工缴纳年金、高比例公积金,增强归属感。
布局未来:从“机器之眼”到“工业大脑”
眼下,鹰眼智能正推进机器视觉应用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计划2025年投产。同时,公司加速布局AI实验室,探索无人化检测系统等新场景。“我们的‘笑脸计划’是每完成一个项目,与客户合影留念。”袁鵾笑道,“让‘鹰眼’守护工业安全,看见更多笑脸。”
从39平方米办公室到万平米智能工厂,从30万元启动资金到年销售额破亿元,鹰眼智能的成长轨迹,正是唐山以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缩影。随着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协同深化,这只“鹰”正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