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0:07:3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特别能战斗”引领百年开滦蝶变生新

“特别能战斗”引领百年开滦蝶变生新

记者 韩冬

视频摄制:许云姣

明媚的秋阳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广场上的“世纪追梦”纪念主碑如巨人般矗立,黑色花岗岩浮雕镌刻着跨越百年的矿山记忆:早期矿工握镐掘进的艰辛,近代工人持酒精灯监测瓦斯的专注,当代矿工操控智能设备的从容——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一群头发花白却身姿挺拔的老人们正围在碑前,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这尊主碑,既是开滦追梦史的缩影,更是‘特别能战斗’精神代代相传的象征!”

“我们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老战友’,专程来唐山寻根,看看这座城市的发源地,更要把‘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学回去、传下去!”花甲之年的唐山籍老兵李国辉话音铿锵,眼中满是坚定。

从1878年唐山矿打下第一钻,到如今形成以煤炭、煤化工、现代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三柱一新”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家级绿色能源企业,开滦147年的发展历史,始终贯穿着“特别能战斗”这一精神主线,成为刻在开滦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图为企业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记者 徐慧 摄

抗争中诞生:

书写中国工运史上光辉一页

在开滦博物馆“他们特别能战斗”展厅,讲解员田玲指着展柜中由有机玻璃精心保护的一面残破红旗,声音洪亮而有力:“这是1922年开滦五矿大罢工中,矿工们举过的旗帜。”她手指轻划展柜边缘,细数当年困境:“那时的矿工每天要在井下工作16小时,工资难养家人,还受外国资本家皮鞭监督。绝境之中,开滦工人喊出了‘争人格、争自由’的口号。”

从事矿史研究几十年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开滦博物馆馆长王立新,将记者引至展厅中央的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雕塑前,语气庄重地说:“开滦五矿大罢工是开滦成立党组织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工人运动,更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争。”1922年10月23日,在党的领导下,唐山矿、赵各庄矿、林西矿等五矿的3万余名矿工开始大罢工,他们手拉手筑起人墙,顶着军警的水龙与刺刀,发出抗争的呐喊。“你看这些矿工,有的穿着露脚趾的草鞋,有的攥着铁锹把当武器,眼神里却毫无退缩。”王立新望着雕塑动情地说,“最终资本家被迫答应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罢工取得部分胜利。”

正是党的领导,让开滦五矿工人真正感受到团结与斗争的力量,从此走上历史舞台中央。开滦博物馆红色历史展厅内,一张打开的《毛泽东选集》照片陈列其中,王立新介绍:“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作出‘他们特别能战斗’的论断。这不仅是对开滦矿工斗争精神的最高褒奖,更是对产业工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精神的高度概括。”

后续革命岁月里,开滦工人始终延续着这份“特别能战斗”的抗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冒死破坏日军煤矿运输线,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的事迹传遍冀东;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们组建护矿队,用身体护住机器设备,确保矿山完整回到人民手中。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开滦矿工的血与火中淬炼而生,并逐渐响彻全国,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图为游客在开滦博物馆拍照留念。记者 徐慧 摄

奋斗中凝结:

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滦煤矿迎来新生。“特别能战斗”精神从革命年代的抗争勇气,升华为建设时期的奋斗激情,凝结成创造奇迹的力量。

开滦股份范各庄矿院内,有着多条以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命名的“劳模路”,其中一条便是以孟凡的爷爷名字命名的“宪志路”。每当孟凡走在这条路上,都仿佛在与前辈的精神共鸣,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不只是工作,还有家庭与企业的双重责任与担当。

1964年10月,新中国自主勘探设计施工的范各庄矿投产。孟凡回忆道:“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爷爷孟宪志为了抢修设备,十几个小时守在机器旁,饭都顾不上吃,先后四次获得劳模称号,每一份荣誉都浸着辛勤的汗水。”凭借这股拼劲,孟宪志带领班组攻克“三铁”修复技术难关,为煤矿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干活要实在,遇事别怕难!”如今孟凡被爷爷和父亲的坚韧精神鼓舞着,成为开滦千千万万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一员。

20世纪70年代,国家急需煤炭支援工业化建设,开滦提出“四五”期间产量翻番的目标。“那时没有先进设备,全靠‘一双手、一副肩’,父亲长期加班加点,饿了啃窝头,渴了喝井水,就想着为国家多产煤。”全国劳模张文市回忆说,父辈人学习“矿山铁汉”侯占友,涌现出一支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形成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争当先进光荣的浓厚氛围,生产年年都上大台阶。

1975年,开滦原煤产量翻一番,全国掀起“学大庆、赶开滦”热潮,周恩来总理两次表扬开滦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开滦矿工李玉林等“飞车”百里向党中央汇报灾情,震后10天马家沟矿生产第一车“抗震煤”,仅用17个月时间,全部矿井恢复生产且达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在煤矿生产链条中,掘进组是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与“拓荒牛”,张文市在掘进司机岗位坚守了40载。“18岁下井时,井下掘进巷道只有80厘米高,只能爬着进去、爬着出来,一天下来膝盖全是血泡。”父亲“当矿工就不能怕苦怕累”的叮嘱成了他的信念。

1985年,钱家营矿引进奥地利掘进机,初中文化的张文市主动学习操作,研究出了沿层理进行截割的煤巷掘进快速割煤法,进尺效率翻了一倍,成为“技术大拿”。1989年“大干红5月”中,他打破了半岩煤月进尺的全国纪录。

张文市深知“科技转化需全员发力”,他主动传艺,徒弟们如今全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我们亲历生产方式从打眼放炮到机械化的转变,见证了老一辈精神的延续。”张文市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矿工脸黑手粗是我们的勋章,心红血热是为开滦、为祖国奋斗的动力。”

在“特别能战斗”精神激励下,开滦工人创造诸多奇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近8000人支援全国17省市工业建设,把“特别能战斗”的火种撒向神州大地;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建成第一座自行勘探设计的最大煤矿竖井、第一座水力化矿井等,制造我国第一根金属摩擦支柱,开创“综合采煤时代”,还率先推行现代化管理,成为全国煤炭企业标杆。2010年,“特别能战斗”精神获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

发展中升华:

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迈进新时代,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在传承与创新中破浪前行,“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发展中不断升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开滦股份范各庄矿的刘少辉创新工作室中,53岁的机电科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刘少辉在白板上,细致地为徒弟画图讲解主通风机高压供电工作原理以及视频实时监控知识。最近,为解决风机高压供电工作中的故障隐患,保障矿井通风安全,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三分钟使命必达”项目成功应用。“我们通过设计制作高压带电实时监控装置、研制低压电源快切装置、设计调试高压电源双回路快切装置,实现高压供电故障精准预判与高压电源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刘少辉自豪地说,此举为安全生产筑起坚固“防护墙”。

作为开滦历史上第一个年轻工人技师,凭借过硬的技术,刘少辉与创新工作室成员历时2个月完成公司主井提升机自动化电控系统改造,“双机拖动”自动化主提升系统的应用,使主井提升效率提高34%,创效3400多万元。刘少辉有59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4项填补了国内矿井提升保护系统空白,用他的话来说,“老一辈靠拼劲闯出路,我们这代人得靠技术守底线、创效益。”

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领域,是开滦集团京唐港煤化工园区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份工艺复杂、危险系数高的工作。

走进开滦中润公司甲醇分厂的中控室,40岁的工艺技术员、全国劳动模范邓晶正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指尖轻点操作台,尽显专业与沉稳。18年前,以全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走进开滦的她,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我们用风冷加水冷组合方式,让脱盐水循环使用,既消除安全风险,又减少7万吨水浪费。”邓晶指着中控室模型装置解释,为了“甲醇脱盐水密闭自循环装置”项目,她和团队历经3个多月日夜攻关,做了几十次实验,如今每年能为公司节省近百万元成本。“用更多的技改创新成果提升煤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她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截至目前,邓晶和团队已先后完成创新项目60多个,她参与完成的技术改造累计为企业创效上亿元。今年,开滦集团以甲醇为原料研发出一种新材料——高强度聚甲醛纤维丝,为了满足新材料生产需求,邓晶又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工艺技改研究。

精神传承不止于技术创新。开滦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等23个平台,为人才成长提供沃土。刘少辉、邓晶等劳模主动收徒,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经验,培养出300多名“智能矿工”;还组建乌金创客联盟,让高技能人才深度交流、组团攻关。刘少辉欣慰表示:“‘特别能战斗’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看到年轻人的成长,就知道这种精神不会断代。”

如今,京唐港煤化工园区将单一煤炭转化为60余种化工产品,一块煤的“七十二变”令人赞叹;高端聚甲醛纤维远销海外,打破传统煤炭产业局限;新疆库车项目创造“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开滦速度”,尽显发展活力;智能化矿井的“无人采煤工作面”,让矿工告别“面朝黑煤背朝天”,实现“从人工采煤到智慧采煤”的跨越。

科技创新脚步不停。2024年,开滦581项科创立项中10项达国际领先水平,“由黑到白、由黑向绿”跨域发展加快。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也稳健发展,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从工业遗址蜕变为国家5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与科普基地,成为唐山靓丽城市名片和活力城市客厅。开滦博物馆精心开展“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打造“工业研学”“开滦密码”等课程,先后被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命名为国家级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让更多人真切感受“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磅礴力量。

回望百年沧桑,“特别能战斗”精神历经风雨却始终熠熠生辉。从抗争岁月“敢打敢拼”,到建设时期“苦干实干”,再到新时代“创新突破”,这一精神已融入开滦血脉,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走过147年沧桑历史而长盛不衰的开滦,正以昂扬姿态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努力构筑绩优蓝筹、绿色低碳、活力迸发、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的“五个现代化开滦”改革发展新图景,在新时代征程上实现蝶变新生。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