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市农业农村系统引发强烈反响
真抓实干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赞英 徐喆 金鹏)号角鼓舞人心,唯有真抓实干。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我市农业农村系统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坚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抓好全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全会重大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以真抓实干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安排。大家纷纷表示,将加快推进《唐山市“十五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着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工程,全力推进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美乡村、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七项重点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提供有力支撑。争取到2030年,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丰润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新华表示,该区将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和引进更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有辨识度、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特色精品项目,持续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企业有效益、集体有收入、农民得实惠。
“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指南。”古冶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薄占坤表示,该区将坚持以高质量、现代化为引领谋划“三农”工作,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大力发展薯片加工、淡水鲈鱼养殖等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优”升级,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同时,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玉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潘永志表示:“玉田县规划在‘十五五’期间建成京津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粮食产量超54.5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以上,建成强筋小麦、包尖白菜、玉田甲鱼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现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村庄干净整洁并具现代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化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祁立刚表示,遵化将依托41万亩板栗、3亿棒食用菌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打造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滦州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强化动态监测等措施,切实保障“零返贫、零致贫”,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同时,秉持精品理念,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抓实厕所改造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逐渐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后,芦台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村局迅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题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将锚定粮食安全底线,稳定粮食生产规模,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努力推动芦台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会精神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迁西县汉儿庄镇北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陈煜妗备受鼓舞,他表示,该村将依托5300亩精品示范园,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延伸深加工链条,带动栗农持续增收,让“绿叶子”变成“金票子”,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迈出更坚实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