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徐喆 通讯员 万丽丽)近日,记者走进古冶区润跃淡水鲈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鱼菜共生”大棚,只见有的工人手拿渔网忙着捕捞鲈鱼,有的工人把刚捕捞上来的鲈鱼打氧、包装、称重。
“早上从暖棚捞起,傍晚就能摆进京津冀超市里!”合作社负责人李佑手托鲜活的鲈鱼笑着说。这家打破北方低温、水质限制的鲈鱼养殖基地,以技术创新破局、生态模式养鲜,让“南鱼北养”的构想变为现实,实现了年产值2000万元,并成为古冶区深耕特色种养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怎么让南方的鱼习惯北方的“家”?李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养鱼先养水,这是成功的基石。”李佑介绍,为解决水的问题,他把鱼塘搬进暖棚,让水温常年稳定在25℃左右,打破了北方鲈鱼“一年一季”的生长局限,实现一年四季持续生产。同时,他为16个标准化养殖棚配备了自主研发的闭合循环式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和高溶氧量纳米水体溶氧器,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等处理措施,精准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污染物,彻底解决了水质问题,也让养殖密度较传统池塘提升40多倍,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100条鲈鱼,一年能产出100万斤鲈鱼,实现了淡水鲈鱼在北方地区的高密度养殖。
养得活、养得多只是第一步,为了实现水资源与养殖废弃物的充分利用,李佑琢磨出“鱼菜共生”的新模式。在养殖桶一侧,长长的立体栽培架层层叠叠,水培生菜生长旺盛,长势喜人。李佑介绍,通过高密度养殖,将鱼的排泄物和残饵经过微生物转化后,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蔬菜根系吸收养分的同时,将水体过滤净化,然后回流到养殖桶,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闭环。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相融合,通过水体循环让鱼菜达到生态平衡,实现共生效应。
更令人欣喜的是,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养鱼尾水,还惠及了周边农田。“合作社北面20亩水稻,全用养鱼尾水灌溉,连肥料都省下了。这种‘渔农结合’的延伸模式,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既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又避免了污染排放。”李佑说。
古冶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负责人张一帆表示:“古冶今年实施了鲈鱼产业园区推进项目,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构建起‘养殖+种植+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不仅让更多农户尝到了特色农业的甜头,更走出了一条符合北方地域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