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岭子上村:党建红 产业兴 民心暖
记者 唐建勋 通讯员 刘彪
在丰南区胥各庄镇东南一隅,岭子上村如一颗镶嵌在城郊的明珠,以党建为根脉深扎土壤,以实干作雨露滋养民生,把昔日的“边角料”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在这里,长者食堂里蒸腾着烟火气,温室大棚里孕育着新希望,“岭尚”系列品牌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一幅“党建红+产业兴+民心暖”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闲置地化身“聚宝盆”:岭尚庄园解锁城郊农业新玩法
“以前村里的空闲地荒着长草,现在成了游客打卡的采摘园!”说起岭尚庄园的变迁,村党支部书记张久增眼里满是自豪。2022年,村“两委”班子瞅准城郊区位优势,以“租赁承包”为钥匙,打开了闲置土地的增收密码。115亩土地上,6座现代化观光采摘大棚拔地而起,棚里的草莓田垄铺着稻壳,既能防病害,又能靠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喂饱”果实,架上种植的西红柿产量翻番还省人工。不催熟、不打药的种植理念,给这里每一颗草莓都发放了生态绿色的“身份证”,西红柿沙瓤多汁、风味浓郁,让人们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依托抖音团购和朋友圈推广,庄园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26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村集体每年多了5万元收入。昔日的闲置地,如今成了“四季有果、月月有客”的聚宝盆,实现“资源变资产、农田成景区”的华丽转身。
旧厅堂变成“暖心窝”:长者食堂绘就老有所依新图景
“二荤一素一汤,天天不重样,比家里做得还合口!”78岁的李大爷端着餐盘,在岭尚农家的大厅里笑得合不拢嘴。这个由村多功能厅改造的场所,一半是“长者食堂”,一半是对外餐厅,把“老人吃饭难”和“资产盘活难”两道题,解答出了双赢的满分卷。胥各庄镇农发公司运营的长者食堂,每天为70岁以上老人准备午餐,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志愿者骑着三轮车送餐到家。孤寡老人王奶奶说:“孩子们在外打工不放心,现在食堂有人照顾,他们在电话里都笑出声。”对外经营的餐厅里,富有年代感的装饰装修透着家和“乡愁”的温馨,招牌菜“岭上炖菜”用的是庄园刚摘的蔬菜,农家蒸饺包着村民种的韭菜。“好吃不贵”的口碑传开,城里食客专程开车来尝鲜,经营收益反哺食堂,让这份温暖得以持续。从冷冷清清的旧厅堂,到热气腾腾的“暖心窝”,变化的不只是环境,更是党群之间的距离,党员志愿者端上的不只是热饭,更是党组织对群众的牵挂。
小积分撬动“大和谐”:积分超市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走进岭子上村,墙上的“积分公示栏”格外醒目。谁家孝老爱亲、谁家参与环境整治、谁家支持村集体项目,都能量化为积分兑换成日用品。积分制不是简单打分,而是以党建引领树新风。这个积分制管理办法,把村规民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让“村里事”成了“家里事”。在党建引领下,这个201户的小村庄集齐了“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串“金字招牌”。从“平安村”到“文明村”,从“关爱残疾人示范村”到“基层党建示范点”,每块奖牌背后,都是村“两委”班子和40名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实践。
党群间架起“连心桥”:智慧窗口跑出便民服务新速度
“以前开个证明得跑好几趟,现在在村里服务站填张表,等着拿就行,真是太方便了!”刚办完养老认证的村民刘大姐,对着村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岭子上村按照“六有”标准打造的综合服务站,窗明几净的大厅里划分出党群服务、农经发展、生活保障等6个服务窗口,村“两委”成员轮流坐班代办,从入党政审到医保缴费,从土地流转咨询到矛盾纠纷调解,村民的大事小情在这里都能找到“对接人”。
为了让服务更“聪明”,村里还搭上了智慧办公的快车,依托胥各庄镇“钉钉办公软件”平台,村代办员、窗口受理员、镇职能部门审批员在线上形成服务闭环,以前需要去镇上跑几个部门审核的材料,现在只需线上提交,各职能部门“并联”办理,既高效又透明。村民张大哥是独生子女户,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优惠政策需要审批,代办员拍下材料上传系统,镇里审核通过后可直接去盖章。“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不是村民眼中的“花架子”,而是津津乐道的“实招子”。今年以来,服务站已累计办理各类事项55项,为行动不便的村民代办26项,接待群众咨询227人次,方寸服务站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如今的岭子上村,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温情。这个藏在城郊的小村庄,用实打实的变化写下生动注脚:只要把党组织的“根”扎在群众中间,把发展的“脉”摸准地方特色,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和美乡村”的图景越来越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