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0:28:5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难忘故乡云

我认识上海同济大学刘克敏教授纯属偶然。

2003年夏天,人民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刘玉山先生知道我在采访唐山籍书画家。他说:“上海同济大学有个刘克敏,在美术界很有影响,是你们唐山人,值得写一写”。他说得认真,我听了也很上心。

巧啦!这年秋天,在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我见到了刘克敏。他是专程从上海来唐山观展的,展会上有他学生的十几件作品。

白天,我尽地主之谊,陪他参观抗震纪念馆、游南湖、逛大城山。已花甲过五的刘克敏,回到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很是兴奋,他最惦念的还是先前住过的宅院。我陪他在曾经熟悉的城市、现在又陌生的街道上寻觅过往的记忆,最后只在大学路家宅的位置上找到一棵老树。他百感交集,惆怅地抱着老树拍了一张合影留念。晚上,我们在住处做了次长谈,他向我讲述自己人生的“第一搏”。

在唐山一中上学时,他把目标锁定清华大学建筑系。天有不测风云,高三刚开学,检查出来患了肺结核病。刘克敏蒙了,只好休学。在此后三年时间里,每三个月一次的复查,他在期盼与失望的交替中经受着痛苦的磨砺。第三年,有画画天赋的刘克敏选择自学,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他借来有关方面的书籍,有计划地阅读。刘克敏外出写生,表现小学生劳卫制锻炼的水粉画《复测》,以及反映炼焦工人劳动竞赛场面的《挑战》,曾入选1959年唐山市美展,被选送参加河北省美展,并发表在《河北画报》唐山专号上。1960年早春,他在一张废旧报纸上画了油画《我的屋子》。挫折是锤炼意志的大学校,它教人坚强,催人成熟。就是这一年,他终于通过体检,如愿考上了中央美院油画系。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刘克敏动情地说:“唐山一中所特有的对事业、理想热烈追求的激情,严谨勤奋的学风,以及学生中普遍具有的很强的自学能力,为我后来从事的艺术事业奠定了基础。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怀念我的母校,怀念那一位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虽未曾教授我绘画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却教会我如何确立理想,如何追求理想,如何以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比具体的知识或许更重要。”

笔者将这次专访写成文稿《天道酬勤一路歌》,收入《书坛画院唐山人》一书。市政协于2005年举办了唐山籍“两会”会员书画家作品展。刘克敏专为此创作了一组三联画:“凤凰的记忆之一”、“凤凰永生凤凰山”、“凤凰的记忆之二”。这年6月,他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如果时间充裕,本打算创作一幅油画。现在。我采用一种新办法——综合版画,以铜版画为基础,经综合手段做出的一组三联画,意思是表达我对故乡的总体感受。”同时,他还寄来两幅油画《童年》、《纺织女工肖像》供展。他说:“这两幅作品曾代表了我从青年时代开始很长一段时期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形成于我的故乡。选送这两张也寄托了我对故乡的怀恋。”

刘克敏教授是一位重乡情、重亲情的游子。从唐山回到上海后,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解乡愁,2008年他画了一幅油画《故乡舍宅26号》,特意安排在自己作品集图录首页,由此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作品整个画面,天空、屋顶、红墙、烟囱、台阶、甬路,连同门前的树丛……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暖色调之中,似迷似醒,亦梦亦幻。这记忆中的家园,留下了他无尽的思念。这幅油画和另两幅作品曾收入笔者编撰的《风华年轮》一书。

他在油画下面写了这样一段文字:“1947年,刘克敏一家搬进了唐山机车厂的这个住宅小区。母亲走了,家也就散了。房子还给了工厂,这对刘克敏来说已是无家可归。”他在母亲的肖像下面写道:“1965年,刘克敏毕业分配到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母亲欢欣快慰,觉得儿子很为他争气。然而。仅仅一月有余,她便于10月2日突然因病去世,这难以摆脱的心痛伴其一生,至今未减。”他还在1961年2月的速写《整理大白菜的母亲》下面注明:“大一寒假回家,刘克敏见景生情,当即拿起画笔记下了这宝贵的时刻。”其对故居、对亲人的脉脉深情溢于言表。

多年米,刘克敏时刻关心着故乡的发展,哪怕是点滴信息都令他激动不已。唐山皮影舞蹈《俏夕阳》在电视上播出,刘克敏看后很是兴奋。2016年12月19日,他在寄给笔者的信中写道:“提起唐山市,在国人印象中只了解它的物质性,产煤、水泥、卫生瓷,是一个黑色杂乱、充满烟尘的中等重工业城市。……然而,唐山的一群并不太老的大妈们借鉴了唐山皮影戏艺术,十分机智地创作了一部极其新颖,活泼而幽默,完全中国民族风格的极为优秀的群舞……全国人眼睛很是为之一亮,真是妙不可言。”

身在异乡为异客,刘克敏念念不忘唐山,总想为故乡做点什么。2018年2月3日,笔者接到刘克敏的电话,说他有意将现实主义题材油画《拐弯》捐赠给家乡。如有意愿,请唐山博物馆来沪商洽此事。第三天,我便陪同馆领导赴沪拜访刘克敏教授,很快办妥捐赠协议及作品运输事宜。

油画《拐弯》创作于1990年8月至2010年10月,之后又对原画做些局部的改动。这是一幅长宽各2米的巨制,画面描绘江南水乡一位劳动妇女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木舟在一个大拐之后,她从水中提起撑竿的瞬间,船不免摇摆,但人的站姿仍坚实稳定,展示了撑船者娴熟的操作技巧。但作者想表达的不止于此,意在通过作品中刻画的具体的母亲形象,寓意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冲破艰难险阻取得巨大成功的祖国,从而叙写出一曲对祖国母亲的颂歌。作品简逸大气,展现了画家具有较强的意境营造能力。刘克敏认为,故乡才是自己这件代表作最好的归宿。

……

这一次次的叩问,一次次追寻,是游子对故乡的热恋。

一天,刘克敏的女儿电话告诉我:父亲于2022年4月29日3时12分走了,永远的走了。顿时,我眼前一片空白。镇定下来,翻阅他写给我的信件,两段文字令我泪目。

他说:“提起唐山,我就心热。现在讲乡愁,准确极了。百味杂陈的一个概念,真好。”

他还说:“故乡之亲,故乡之情,深藏吾心!”

这分明是,在那高高的天宇,在太阳永远照耀的地方,漂泊了数十年的唐山游子镌刻在故乡白云之上火热的心肠、真挚的情怀和一生的精神寄托。

(刘士裕 文/图)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