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08:26:1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迟刻的英名 不朽的丰碑

迟刻的英名 不朽的丰碑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墙补刻11位烈士英名纪实

记者 郝燕

秋风拂过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罹难者纪念墙前,一束黄白相间的鲜花静静倚靠着墙面。2025年9月30日,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原北京军区炮兵第五十团抗震救灾烈士献花仪式在此举行。16名两鬓斑白的老兵代表与公园工作人员肃立默哀,目光聚焦于纪念墙3A背面那11个新镌刻的、被淡黄色花框醒目标示的名字:李占昌、杜春悦、齐成忠、董玉林、张景宽、李广增、耿文利、邢新广、卢炳松、郄录军、雷林栋。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他们的牺牲,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原北京军区炮兵第五十团参谋长陈常再声音哽咽。他缓缓上前,将手中那束黄白色菊花轻轻放下。随后,其他人员手持白菊,依次上前,整齐摆放在纪念墙下。朵朵菊花,寄托着对英烈迟到了49年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这11个名字,为何时隔近半个世纪才终得补刻?唐山市地震遗址公园管理中心主任陈凯道出了原委:“由于原部队在上世纪80年代大裁军中撤编,导致当年统计烈士名单时出现了遗漏。”历史的缺憾,一直是幸存老兵们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今年9月9日,转机出现。58名老兵联名提交证明,市应急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管理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以最高的效率推动英名终得铭刻。“让每一位为唐山抗震救灾牺牲的烈士都被铭记,是我们的责任。”陈凯语气坚定。

凝视着墙上的名字,那段波澜壮阔、生死救援的岁月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时任团政治处干事杨树山的回忆,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1976年7月28日那个地动山摇的凌晨。

“震后20多分钟,团常委碰头会就召开了,当即决定出兵救援!”杨树山记忆犹新,“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群众高于一切!”4时59分,先遣队传回“市区一片废墟,灾民呼救”的消息,整装待发的部队如离弦之箭,分三路冲向断壁残垣。

五金库、地委行署、255医院……在余震不断的险境中,战士们徒手挖掘,舍生忘死。炮四连面对完全坍塌的医院楼房,不顾悬挂电梯随时塌落的危险,破板凿洞,连续奋战十余小时,救出29名伤病员。当一位刚被救出的妇女紧紧拥抱满身是伤的战士,高呼“恩人、解放军是大恩人”时,所有疲惫与危险都化为了值得。

“队伍里,有30名唐山籍的兵啊!”杨树山动情地说,“他们强忍着亲人遇难或下落不明的巨大悲痛,像拯救自己亲人一样,奋战在抢救群众的一线。”然而,无情的天灾再次袭来,当晚7.1级强余震中,11名战友壮烈牺牲。首战两日,他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987名群众的生命,却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险情接踵而至。陡河水库大坝震裂,一旦溃坝,将给震后唐山带来灭顶之灾。部队火速驰援,在地震断电的情况下,冒着余震,硬是靠人力将重达4吨的两扇闸门提起,泄洪减压,保住了大坝。高各庄战备油库石油外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气,一个火花就可能引发剧烈爆炸。炮六连官兵昼夜警戒,绝地防患,成功保住油罐,化解了重大次生灾害风险。他们还警戒保卫了医药库、金库等14个重要目标,为灾后重建保留了宝贵资源。

与此同时,凤山兵营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大本营。“营区收治的伤员最多时突破5500人次!”杨树山回忆,卫生队在极端条件下,大胆完成了脾摘除、肝修复等大型手术160例。军医刘建伟为抢救内出血伤员,在无血源条件下,回收过滤伤员腹腔积血再回输,手术成功,自己却累倒在手术台旁;唐山籍通讯员张文搏,强忍家人遇难之痛,五天五夜不眠不休护理伤员……这个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模范卫生队”称号的集体,用仁心妙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49年了,我们从未忘记他们。”陈常再凝望着纪念墙,“董玉林副教导员等在余震中二次被埋牺牲,还有战士为抢救火车站群众殉职……他们中最小的才19岁,杜春悦同志也才38岁。今天,他们的名字终于和千千万万罹难同胞、抗震英烈一起,长留于此,供后人瞻仰缅怀。”

秋风寄哀思,鲜花献英灵。这场跨越49年的缅怀,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抗震精神的赓续。那11个镶着黄花框的名字,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也见证着这座英雄城市与人民子弟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久弥新的鱼水深情。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