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09:21:0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陈德君:让轨道交通行业“新”潮澎湃

记者 回佳佳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内。10月28日一早儿,总工程师陈德君正与团队成员围坐一堂,热烈讨论着“蓝雀系统”在机务检修中的实际应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工程师们专注的眼神,让整个会议室充满技术与智慧碰撞的火花,映照出“十四五”以来我市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

就在不久前,这个由陈德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机务应用大模型平台,在包头西机务段投入使用,它不仅是一次技术跨越,更成为“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引领整个行业从传统的“事后维修”迈入“精准施修”和“预防维修”的智能决策新时代。

“蓝雀系统作为首创的机务检修大模型平台,真正破解了数据孤岛的难题。”陈德君指着系统界面解释道,“它打破了跨专业、跨修程、跨系统的壁垒,实现了从整备、检修到日常运用的全链路互联互通。”

2002年,刚毕业的陈德君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加入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那时的国内列车检修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锤敲”的阶段。年轻的他在车间里立下志向:一定要让机器长出“火眼金睛”。白天,他跟着老师傅学习产品组装与维修;夜晚,他捧着专业书籍钻研最新技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完成40余项技术革新,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

“唐山机器人行业起步时,我们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连专家都要从京津地区请来。”陈德君回忆道。2019年,当大多数同行还在依赖人工检测时,陈德君敏锐地捕捉到无人化检测的技术浪潮。在接下来的两年半里,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比对数据,最终攻克了0.3毫米误差的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

“那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上百次行车试验,光实验数据就堆满了半个办公室。”陈德君介绍。2022年3月,这套系统通过专家验收,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如今,这套实现“逢车必检、无人值守”的检测系统不仅实现批量生产,更成功出口至发达国家。

此后的三年里,陈德君团队又将目光投向“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的研发。在试验现场,新型机器人灵活地在车底穿梭,精准完成吹扫作业。“我们攻克了多项技术壁垒,现在这款产品已经成为行业标杆。”陈德君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创新不仅将人从繁重、高危的工序中解放,更极大提升了检修效率与质量,为列车安全筑起智能坚实防线。

陈德君的成长轨迹恰与唐山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唐山正以创新为引擎,加速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这五年,我亲眼见证了唐山机器人企业从寥寥数家发展到200多家,唐山机器人产业依靠自主创新,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上不断突破,形成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陈德君深有感触。如今,消防机器人、电弧焊接机器人、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已在全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唐山“机器人兵团”正成为京津冀产业版图上的一张闪亮名片。

“十四五”期间,陈德君主持省级以上项目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带领团队推出20余种新产品,其中“轮对动态检测系统”“车底吹扫机器人”均为国内首创。这些创新成果已出口至新加坡、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中老铁路项目设备安装并获国际赞誉。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解决行业痛点。”这是陈德君常挂在嘴边的话。此刻,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正在攻关的“新一代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巡检机器人”,誓要将检测精度再提升一个量级,让“定期修”彻底转变为“预测修”。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科技征途上,他与团队正向着下一座创新高峰扎实攀登,为唐山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