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08:21:0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穷棒子”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的精神火炬

“穷棒子”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的精神火炬

中共遵化市委党校 侯世伟

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西铺村王国藩带领本村23户贫农创办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又被人们称作“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穷棒子社”以其“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事迹和取得的非凡成就,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面红旗,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共和国的功臣”。而“穷棒子社”创办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穷棒子”精神,更是深深融入了遵化和唐山大地。

“穷棒子”精神“穷”的是条件,“富”的是精神。“穷棒子社”在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困境下,社员们靠打柴换钱、开荒种地,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摆脱了贫困。其科学内涵概括为: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勤俭办事、敢为人先。

团结互助。面对办社之初只有“三条驴腿”的困难和他人的冷嘲热讽,“穷棒子社”白手起家,靠着一股穷志气,紧密团结,互助合作,克服种种困难,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以铁一样的事实有力回击了创社初期的流言蜚语,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全国六万万“穷棒子”树起了光辉的典范,被毛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艰苦创业。刚办社的时候,王国藩就确定了一条重要的办社原则,主要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靠外援”。50元生活贷款是“穷棒子社”最困难时期唯一的一次向政府贷款。此后,在并社升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保持着这种精神和传统,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取得了巨大成绩。

勤俭办事。勤俭办社是“穷棒子社”的优良传统,也是办社成功的宝贵经验,它贯穿了“穷棒子社”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至社长王国藩,下至普通社员,都坚持勤俭办事,处处精打细算,降低生产成本,个人生活也十分俭朴。他们“勤俭办社”的事迹和经验,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肯定。

敢为人先。王国藩、杜奎等人响应党的号召,经过艰苦努力,将全村最穷的23户贫农组织起来,成立全村第一个初级社,一年后扩社升级,并率先实现一村一社、率先成立全县第一个高级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成为闻名全国的办社典型。毛主席表彰其“在全国起了率先作用”,并且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始终保持着国家、省、市、县四级先进典型的荣誉。

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穷棒子”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凭借其深刻的内核,继续提供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

当年“穷棒子社”社员没有因“穷”而抱怨,而是用“冒严寒打柴、饿肚子开荒”的实际行动改变处境;如今的青年一代同样可以从这种精神中汲取力量,通过靠主动学习提升竞争力,靠积累经验突破瓶颈,靠脚踏实地创造条件,以“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帮助自身在社会中锚定目标方向,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回顾“穷棒子社”的发展:社员们把卖柴的430多元,一分一厘都用在买农具、养牲畜上,不浪费任何资源;如今的企业同样可以借鉴“穷棒子”精神中“勤俭办事”的理念——不盲目扩张、不铺张浪费,将资金和精力集中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上,而非追求表面的“规模效应”。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将“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来自‘自身的硬实力’”,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压舱石”。

而“穷棒子”精神同样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钥匙”。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激发乡村自身的活力”,而非单纯依靠外部资金、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当年西铺村面临贫困的挑战时,靠的不是“等上级拨款”,而是23户贫农“抱团干、自己闯”;如今的西铺村,正是凭借这种“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穷棒子”精神,积极探索“党支部+专业化产业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以村级党组织为引领,大力发展板栗、优质核桃等果品产业,同时推进食用菌栽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种“内生动力”,才是乡村振兴最持久、最可靠的支撑。

“穷棒子”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传承这份精神,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成效,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注入不竭动能,让这一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 穆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