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庄子
在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的调度集控中心内,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精准地监控着码头设备安全高效地生产作业。“这是咱们港口工人自己造的‘智慧大脑’,比国外技术成本低八成。”曹港矿石码头调度室主任宋涛指着监控画面自豪地说。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过去五年,他带领团队以“自主创新”为笔,在“十四五”的发展画卷上写下了曹妃甸港的科技强港答卷。
锚定自动化 破解效率瓶颈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智慧港口建设浪潮席卷全国,曹港矿石码头也吹响了转型升级的号角。彼时已深耕港口设备技术十余年的宋涛,积极投身到智慧港口的建设中,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动化将是破解码头效率瓶颈的关键。“以前堆取料机还是全人工操作,一人操作一人监护,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宋涛回忆道。带着改变现状的决心,他牵头的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研发项目在公司党建创新中立项,成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首个重点攻关课题。
研发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矿石堆场工况复杂,国内尚无成熟的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案例可借鉴。“面对市场上不是很成熟的技术和各供应商的技术保护,结合矿石码头的生产实际,我们最终选择了自主研发之路。”宋涛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把办公室搬到了设备现场。他们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数千组数据采集,又经过上百次调试优化,终于攻克了自动找料、防闷斗、恒流量等多项核心技术。2021年9月,系统成功投用,实现了2人在集控室远程监控6台堆取料机自动作业的突破,一次性节省建设成本1200万元,每年还能减少人工成本300万元。这一成果不仅让曹港矿石码头在智慧港口建设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更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创新团队。
啃下硬骨头 突破国际垄断
堆取料机自动化的成功,让宋涛团队看到了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但他深知这只是开始。2023年,河北港口集团启动“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卸船机自动化这一港口行业的“最后壁垒”,被摆上了攻关日程。“卸船机作业非连续、工况不标准、作业环境复杂,实现自动化的难度极大。”宋涛坦言,激光扫描成像、抓斗轨迹控制、抓斗防摇算法三大“卡脖子”技术,是横在面前的“三座大山”。
最棘手的当属抓斗防摇算法。团队初期按照传统模型编写的算法,在实际测试中抓斗摆动幅度始终超标。连续一个多月毫无进展,团队成员有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当前的路子继续摸索,有人认为要用试错的思路寻找答案。宋涛在调度会上拍了板:“万事皆有规律,应该从最根本的物理规律出发去重新推导,我们必须自己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团队决定“归零”。那些日子,工作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经过上千次数据采集与修正,他们终于建立起可变摆长的单摆模型,破解了防摇难题。
2023年底,国内首个由港口职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研发成功,直接节约成本2100余万元,项目同时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补助资金10万元。
攻坚解痛点 培育匠才梯队
“十四五”期间,宋涛带领团队完成的创新突破远不止于此。针对码头撒落料治理、维保效率提升等痛点,他们研发出槽型托辊更换工具、新型带式输送机导料槽等20余项“五小”成果,其中变频器综合试验台研发项目还斩获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金奖。截至今年,团队累计完成技术改造100余项,创新效益达1.5亿元,拥有专利18项。
创新的根基在人才。作为河北港口集团首席技师,宋涛始终坚信“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他在创新工作室建立起“导师带徒”“攻关专班”等培养机制,把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宋师傅常说,创新要站在一线的肩膀上。跟着他在设备旁摸爬,比在书本上学十年都管用。”工作室骨干刘胜林告诉记者。五年间,工作室培养出各级先进人物20余人次,涌现出多名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成为曹妃甸港名副其实的“工匠摇篮”。
智慧赋强港 续写发展新篇
如今的曹港矿石码头,已成为集绿色、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码头典范:自动化设备昼夜运转,封闭式皮带廊道将矿石直达后方堆场,大宗散货绿色疏港率达到85%,与“十四五”初期相比,码头综合能耗下降6.6%,作业效率提升8.3%。这些变化的背后,凝结着宋涛与团队的心血与坚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宋涛的目光更加坚定。他透露,他将和团队成员在科技研发中引入AI等前沿技术,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在创新实践和传帮带中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引领和带动更多职工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从设备技术员到首席技术工匠,从攻坚一线到培育新人,宋涛用五年的创新实践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更见证了曹妃甸港从“规模大港”向“智慧强港”的蝶变。在河北向海发展的浪潮中,宋涛正带领着新一代港口人,续写着科技强港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