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09:45:2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发布会解读丨阅读财政答卷,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阅读财政答卷,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记者 唐建勋

11月13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晒出了财政答卷,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事业发展成果。

一笔笔投入,一项项举措,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做好“加、减、乘、除”,在民生、生态等方面,展现唐山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

做好“加减乘除”,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市财政科学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打出了一套有力的财政政策‘组合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凤松介绍了我市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

在财政投入上做“加法”,积极发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我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着力拉动经济增长。累计争取专项债券903亿元,为交通、市政等领域530个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推动“两重”“两新”政策实施,目前已分别收到67.8亿元、20.2亿元,支持水利、农业等多领域项目建设,推动汽车及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220亿元。

在经营成本上做“减法”,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有活力,经济才有动力。聚焦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费支持政策,5年来全市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超770亿元。在政府采购中,对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在此基础上,对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考虑项目情况、供应商资信状况等因素,也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

在政策效能上做“乘法”,积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我市通过资本金注入、奖补等方式,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对企业融资的增信支持,5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金额达94亿元,平均综合担保费率由2020年的2.5%降至1%。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目前已为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转贷14.4亿元。市财政近五年出资32亿元,主导及参与设立政府投资基金6支,以股权投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143亿元,助力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

在发展堵点卡点上做“除法”,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市突出问题导向,将坚决破除卡点堵点作为关键一环,着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围标串标等行为,全面开展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持续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对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全面实行“双盲+远程异地评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深入开展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专项整治,持续优化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筑牢民生基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围绕‘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推进民生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市非税收入中心主任云晓平重申了财政对民生的重点支出。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筑牢稳就业财政基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期间,市财政统筹就业创业补助资金23.96亿元,用于职业培训、就业见习、技能鉴定等各类补贴,支持开展各类培训50.2万人次,为我市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50多亿元,支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90余万人,连续5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113元提高至193元。筹集医保领域补助资金超160亿元,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580元提高至700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安排资金6亿元,支持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待。在按照国家、省政策保障各学段教育政策配套资金的同时,我们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期间,统筹资金9.4亿元,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建设类项目353个、采购类项目310个,进一步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2024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另外,统筹资金6010万元,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市近6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保教费予以减免,助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累计投入68.6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筹集资金34.3亿元,重点用于居民健康管理、传染病防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健康促进等27个方面的支出;同时,支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市4200余所村卫生室全部实现医保结算,方便参保群众就近看病就医。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从“养老”变“享老”。制定出台《市级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一老一幼”服务提质升级十八条措施》,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到336家,床位数达到3.9万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7000人,养老机构的数量全省第一。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投入资金超47亿元,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1%和60%,始终保持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先后两次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连续两年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全市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完善。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推动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落实省级乡村振兴资金6.8亿元、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3亿元,支持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公共绿地、停车场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供热供气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争取上级资金7.3亿元,建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住房6.7万余套,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加强财力保障,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加强财力保障,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十四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将污染防治作为各级财政的重点保障和优先支持领域,筹措资金67.03亿元,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近三年全市空气质量排名退出全国“后十”,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落实,潘家口水库水质达到湖库Ⅲ类、大黑汀水库达到Ⅱ类,全市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格局日渐形成。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市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之一,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与财政政策有效衔接,制定了《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从10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制定《唐山市支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全市38家钢铁企业完成环保绩效全面创A,获得奖补资金2.67亿元,总量居全省首位;统筹资金6.73亿元,全面推动工业、能源、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市县资金22.13亿元,支持农村冬季清洁取暖,惠及154.8万户。成功争取到全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落实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政策。

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我市2022年、2025年两度入选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支持项目,统筹资金8.1亿元,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曹妃甸荣获首届联合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重大项目奖”,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安排资金6100余万元,支持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构建1+N监管技术体系,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创新,提升矿产资源、森林防火等领域的监管能力。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升政策资金效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迎丰说。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