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09:28:4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且同心筑梦边疆 实干书写援疆答卷——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纪实

唐且同心筑梦边疆 实干书写援疆答卷

——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纪实

记者 唐建勋 付卫峥 闫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从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到医院里重获新生的患者笑脸;从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到产业园里轰鸣的生产线;从且末枣园的累累硕果,到兵团团场援疆项目的破土动工……处处都印记着唐山援疆干部人才的奋斗足迹。

2023年以来,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唐山市第十批28名援疆干部人才(以下简称唐山援疆团队)肩负使命,跨越千里,以产业援疆为引擎、民生援疆为根本、智力援疆为支撑、文化润疆为纽带,在这片“天边小城”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对口援疆的动人乐章。

心手相牵:在交往交流中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我的家乡正一点点变成绿洲天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温暖关怀。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且末县小学生帕合娅・阿迪力写给唐山朋友的信里,满是自豪。这样的书信,在唐且两地4000余名师生间传递了7612个来回,成为跨越三千公里的“情感纽带”,让唐且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且末县中小学生与唐山市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开展“书信手拉手”等活动,推进唐且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图为且末县第二小学学生阅读书信。记者 闫军 摄

唐山援疆团队始终把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使命,推动唐山市14个县(市、区)包联且末县12个乡镇和兵团二师37团、38团,以“手拉手”的形式创新推动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效益延伸,形成了务实管用的对口援疆实践经验。“十四五”以来,唐且两地党政代表团交流互访30余次,在教育医疗、园区共建、文化旅游等领域签订共建合作协议10余项。

而这样的“双向奔赴”,在医疗、教育领域更是频繁。且末县49名医护人员到唐山医疗机构进修,39名教师走进唐山重点学校跟班学习;唐山51名柔性援疆医生、26名柔性援疆教师则带着技术与经验,扎根且末基层一线。另外,有65名且末基层干部分3批次到唐山挂职锻炼。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这份情谊更加浓厚。在唐山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协调下,唐山慈瑞健康管理集团为且末县小学捐赠体育器材,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奔跑;唐山白龙面粉、美客多食品等企业赴且末考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蚂蚁春天、且末印象等且末企业走进唐山,携带沙漠红枣、昆仑玉石等特色产品拓展市场。2024年冬,且末县各界代表与师生代表参加“中华情・唐且行”交流活动,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在唐山工业博物馆感受工业文明,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

“从初识时的拘谨到如今亲如家人,一次次走访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我们不再是远道而来的干部,而是他们口中亲切的‘亲戚’。”唐山援疆团队回忆起与维吾尔族老乡买买提・艾买提的结对认亲经历,满是温暖。每一次走访结束时,群众都把家里的葡萄、红枣、馕等作为回赠,表示感谢。两年来,唐山援疆团队与当地群众结对认亲,在节假日上门慰问,在春耕时帮忙播种,在秋收时分享喜悦,用真心换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大漠深处绚丽绽放。

产业赋能:在戈壁滩上培育发展新动能

且末县三面环沙,生态脆弱,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发展的“拦路虎”。唐山援疆团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生态+产业”“科技+农业”“能源+绿色”的思路,推动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帮助且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引擎。

在且末昆仑牧业有限公司内,唐山援建的8个畜业养殖棚舍已经投入使用,每个棚舍存栏二三百只羊,一只只膘肥体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和传统放养相比,养殖棚舍通风、采光、保温和隔热,能够缩短出栏周期,省时省力,还能够带动农牧民增收。

在且末县沙漠治理基地内,如今已种植占地4500亩的蛋白桑、320亩沙棘沙枣,成为“沙漠变绿洲、绿洲变产业”的生动样板。这是落户且末的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重点项目,曾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专题报道,成为且末农业产业升级的“标杆”。

在巴州生态园,唐山海泰新能1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竣工达产。唐山海泰新能还成立了且末聚能电力开发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37亿元,正加速推进。在37团、38团园区,唐山的泽田节水、沣田宝两家科技公司相继落户,从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方面助力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文旅产业方面的融合,则让且末的“天边之美”走向更远。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文旅开发设计团队师生深入且末,挖掘昆仑山、沙漠、绿洲等特色元素,设计出5个系列20款文创产品,从沙漠主题书签到玉石纹样笔记本,每一件都承载着且末的文化印记。同时还手把手教大家通过短视频宣传且末美景。唐山市文旅局多次赴且末调研,推动“且末人游唐山、唐山人游且末”,让两地游客在互游中增进了解、共享美景。

特色农产品的“出山”之路也愈发宽广。唐山市供销社新疆特色农产品专卖店正式运营,且末红枣、核桃等特产走进唐山百姓家。

唐山援建且末县第一中学箜篌馆,目前已基本完工。记者 闫军 摄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唐山市实施援疆项目72个,完成投资8807.49万元,涵盖农业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劳动技能培训、环境综合治理等民生和产业项目,目前已完工投运项目47个。且末人民医院门诊楼、火车站站前广场、第四幼儿园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投入使用,惠及且末各族群众。

专业攻坚:用技术力量破解发展难题

此批唐山援疆团队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负众望,以精湛技能和担当精神,在防沙治沙、水利治理、农业提质、民生服务等领域持续攻坚,用技术力量破解发展难题,为且末当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唐山第十批援疆干部队伍首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扶且末县相关领域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图为专业技术干部指导评估棉铃吐絮状态,为机械采收提供最佳时机依据。记者 闫军 摄

在防沙治沙领域,面对退役军人治沙队7年种树数百万株却因产权不清陷入困境的难题,援疆技术人才主动请缨。他们跨越自然资源、林草、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调壁垒,深入治沙一线梳理林地承包合同、权属证明等材料,加班加点制定工作方案,最终,成功为治沙队承包的8691亩林地颁发全巴州防沙治沙项目首本林权不动产权证书,不仅让治沙队吃下“定心丸”,更为全疆林草资源产权化改革探索出可借鉴的操作范例。

在水利治理工作中,面对150处河湖“四乱”图斑核查任务,援疆技术人才顶着高温,在戈壁滩上徒步寻找点位。在莫勒切河涉河房屋拆除难题处理上,援疆技术人才既坚守法规底线,又兼顾牧民实际困难,保留8处历史遗留房屋,妥善化解矛盾。在援疆技术人才推动下,且末县河湖长制工作在巴州考核中跃升至前列,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在农业领域里,援疆技术人才扎根田间地头,成为农民致富的“科技靠山”。他们积极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棉花脱叶催熟等10余项农业技术,通过蹲点指导农户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协调唐山农业专家远程会诊等方式,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植。两年来,累计培训农民200余人次,让科技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此外,在住建和文旅领域,援疆技术人才同样发光发热。有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后勤保障重任,全力守护团队运转;有人用笔尖讲述且末故事,创作多篇文学作品,生动展现且末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让更多人认识且末、了解且末。

这支援疆技术人才队伍,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以集体之力攻坚克难,用实干与担当,助力且末县高质量发展。

医疗守护:让健康之花绽放在大漠边疆

“以前去县城做次检查,来回得跑几十公里,要用一天时间,现在医疗队到家门口看病,太方便了!”在且末县良种场二队的义诊现场,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偏远乡村百姓的心声。两年多来,这样的义诊场景在且末县处处可见。唐山援疆医疗队的足迹遍布塔中、库拉莫勒克、塔提让等乡镇,总行程累计超2000公里,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用脚步丈量着对且末群众的牵挂。

唐山援疆医疗团队为且末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学科建设建言献策。记者 闫军 摄

唐山援疆团队中,有来自唐山市各医院的8名骨干医生,在且末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他们不仅带来先进医疗技术,更致力于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与且末县人民医院医生结成76对“师徒对子”,通过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病历讨论等方式,帮带147名本地医生提升专业能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8项,填补且末医疗领域多项空白。两年来累计实施手术439台,举办讲座179场次,接诊门诊患者7605人次,出具CT报告2万余份。

2024年,且末县人民医院迎来整体搬迁与二甲复审两大关键任务,援疆医疗队主动扛起重担,帮助医院完善功能设置,合理规划科室布局,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对照复审标准,梳理问题清单200余项,逐一制定整改方案,规范病历书写、优化诊疗流程;牵头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2024年6月,卒中中心被授予“自治区二级卒中中心”称号;10月,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12月,“心电一张网”覆盖全县基层医疗机构,构建起“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三级协同”的心血管病防治体系。“以前遇到心梗、脑梗患者,只能转往库尔勒,现在在县医院就能及时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且末县人民医院院长高兴地说。

柔性援疆为且末医疗注入“活水”。两年来,唐山先后选派42名柔性援疆医生、3名疾控专家赴且末,开展义诊12场次,惠及群众600余人次;协调且末县49名医护人员到唐山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诊疗技术。唐山市工人医院、人民医院还与且末县人民医院签订远程会诊协议,通过互联网为且末患者提供疑难病例诊断服务,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隔空传技”。

教育筑梦:用知识之光点亮未来希望

近年来,唐山市援疆团队秉持“对口支援、共促发展”理念,以教育为纽带,通过“输血”“造血”“交融”三维发力,为且末县教育事业注入强劲动能,让唐且两地教育交流之花在昆仑山下绚烂绽放。

唐山援建且末县第四幼儿园已投入使用。图为孩子们欢快地在游乐场玩耍。记者 闫军 摄

在“精准帮扶,破解教育难题”上,唐山援疆团队直击且末教育痛点。2024年3月,5名优秀教研员率先赴且末开展为期15天的“问诊把脉”,深入县一中、二中课堂,听评课程45节,针对课改理念、课堂教学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同年4月,18名“小组团”柔性援疆教师接力而至,3个月内带头讲授公开课、示范课54节,结成“传帮带”对子90个,完成同课异构200余课时。

在“资源互通,深化校际协作”中,唐且两地搭建起全方位交流桥梁。目前,且末15所中小学与唐山市学校缔结友好关系,162个班级、7200名且末学生与唐山市师生结对交友。线上线下联动频繁:两地师生共庆“元宵节”“古尔邦节”等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联谊活动15场次;“千万石榴籽,书信手拉手”活动累计互通书信超1.5万封;“同上一节云队课”56场次,覆盖师生3300余人。唐山龙泉教育集团等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且末学校常态化开展同课异构、课题研讨,800余对教师结对交流,形成“校校有合作、师师有互动”的良好格局。

在“研学互访,厚植家国情怀”方面,两地着力促进青少年心灵交融。且末先后选派66名师生赴唐山参加“冀疆少年手拉手”等研学活动;唐山则选派4名少先队业务骨干赴且末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当地少先队工作水平。此外,唐山多次邀请且末教育系统干部赴唐考察,实地学习内地办学理念,推动教育管理经验互鉴,让两地青少年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在交融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

如今,唐山援疆团队的付出已结出丰硕成果:且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唐且两地情谊愈发深厚。

唐且同心:援疆有期限,情谊无终点

“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唐山援疆团队常问自己的问题。两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大漠戈壁,用汗水浇灌发展之花,在且末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从沙漠治理的生态奇迹,到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从医疗服务的温暖守护,到教育筑梦的光明未来;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到专业攻坚的技术突破。

唐山援疆干部人才与且末群众结亲戚。图为中秋节前夕,援疆干部走亲戚时的欢快场景。记者 闫军 摄

如今,且末县的天更蓝了,沙漠变绿了,群众的腰包更鼓了,孩子们的笑容更甜了。这些变化的背后,有着唐山援疆团队的坚守与付出,是唐且两地人民的同心与共筑。援疆有期限,但情谊无终点。唐山援疆团队表示,将继续关注且末的发展,当好两地合作的“纽带”,让唐且同心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编辑: 刘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