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高质量发展新篇
记者 媛媛
11月17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唐山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四五”期间,唐山在优势产业创新上成效显著,在创新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格局已加速成型……唐山科技创新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单点发力”到“全域赋能”的华丽蜕变,创新根基愈发坚实,产业动能愈发强劲。展望“十五五”,唐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使命在肩、前景可期。
聚焦“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通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堵点
“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筑牢了根基。“‘十五五’时期,我们将聚焦‘主体联动、平台衔接、机制破题’三大关键,彻底打通创新与产业‘两张皮’的堵点,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展望“十五五”,市科技局局长吴帆信心满满。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围着产业转。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梯度队伍,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钢铁、轨道车辆等优势产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盟”,把研发需求、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串成“一条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避免创新脱离产业实际。
建强“全链条”平台载体,让成果贴着产业落地。依托燕赵钢铁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和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平台)和“共享工厂”,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检测检验、二次开发、评估评价等服务;完善中试示范平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唐山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解决“实验室成果难落地”的痛点。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题,让创新生态围着融合建。持续出台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与特派团制度,持续提升面向产业的精准科技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科研创新生态;同时抓实各类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国家创新型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申报鉴定等试点落地见效,以制度完善与试点示范为科创和产业融合扫清制度障碍,夯实协同发展的制度根基。
聚焦核心技术攻坚,破解产业升级中的“卡脖子”难题
“我们将把核心技术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精准发力破解产业升级痛点。”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妍介绍了我市“十五五”时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主要举措。
集中各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聚焦钢铁绿色转型、轨道车辆智能升级、机器人核心部件等优势领域,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卡脖子”环节,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集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联合攻关,确保把技术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作用。着力打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协同供给体系。聚焦产业链关键瓶颈,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支持头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结合产业链内企业差异化需求,通过科技特派团、技术经理人等方式提供个性技术支撑。以产业链“领跑者”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推动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促进相关产业提档升级。
依托高能级平台、实验室成果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依托燕赵钢铁实验室、河北省轨道车辆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组织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推动原始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优势产业筑基、未来产业拓路”双轮驱动,推动唐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真正实现从“唐山制造”向“唐山智造”的跨越。
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升级
“十五五”时期,我市将着力打造京津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唐山转化率,让协同创新释放更大效能。
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京津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做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五大支撑”,建立产品快速迭代机制,加快打通成果转化链条。
围绕“六链五群”建设,持续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充分发挥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北交大唐山研究院“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清华大学“一池三洞”实验室及曹妃甸区跨介质科学与系统研究院(清华大学跨介质科学与系统实验室)作用,推进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吸引高校本部科研团队来唐中试和转化成果,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让京津的优质创新资源能更顺畅地向唐山集聚。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浩表示,将积极对接中关村信息谷及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平台,重点承接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项目,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机器人等领域,与京津企业共建产业链创新共同体,实现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此外,还将持续完善唐山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打通“京津研发、唐山转化”的成果转化通道,让京津冀协同创新从简单的要素流动升级为深度的生态融合,真正实现1+1+2>4的协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