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国资国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单宇
“十四五”时期,是唐山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很不平凡的五年。11月18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发布会之唐山市国资委专场,揭晓了一系列成绩单,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勾勒着奋进的轨迹,一项项务实举措见证了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步伐。
聚焦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任务,国资国企改革步履坚实、举措务实
“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唐山市国资国企坚决扛牢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政治责任,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动国资国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国资委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科科长徐丽华说。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涉及企业方方面面,既有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也有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制度机制,我市主要从三方面抓好改革任务。坚持“一把手”抓改革。召开全市国企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建立“一把手”抓改革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重点任务,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坚定改革信心、推动改革落实。坚持“一盘棋”抓改革。在“定方案、建体系”上下功夫,结合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8个方面34项重点任务,构建起“1+N”政策体系,改革“工具箱”不断丰富,改革路径更加清晰。坚持“一体化”抓改革。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任务落实,建立市县两级“挂图作战、督导调度、季度专报、宣传推广”推进机制,既抓进度更重质量,既抓总体也重个体,确保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坚持试点创新,全面提升改革质效。建立联动交流机制。建立国企改革联络员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国企改革联络员工作会议,了解基层实情,倾听基层心声,营造“满格”改革氛围、落实“提格”职责任务、实施“真格”观测观察。实施国企联建互助。建立省、市国企联建互助机制,选取唐山高速集团、唐山资本运营公司与产业接近的省属企业结成联建互助小组,丰富发展思路、激发改革活力,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国资委通报表扬。开展改革试点创新。指导监管企业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我市4项试点被列为省级国企改革试点,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广泛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坚持“小切口、可操作、易推广”的鲜明导向,不断加大改革经验案例总结推广力度,建立国资国企改革经验总结机制,通过《国资信息》刊发典型做法,打造推广特色经验的窗口和平台。清理压减子公司严控国企多层架构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借智借力 应派尽派 外部董事占多数助力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等7项改革案例纳入省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微案例,《聚焦社会民生 服务城市发展 改革创新筑起“安居+”特色品牌》等4项改革经验在河北省国资委国企改革简报刊发,2024年、2025年获评河北省国企改革优秀成果组织奖,彰显了唐山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深度、广度、亮度。
国资国企在资产盘活方面措施得当,为国企“稳中有进”“良性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四五’期间,唐山国资国企将资产盘活作为提升经营质效、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处置盘活存量资产的工作措施》,精准攻坚、分类施策推动闲置资产‘动起来’、沉淀资金‘活起来’,为国企‘稳中有进’‘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市国资委产权管理科牵头负责人肖然说。
聚焦“去冗提质”,优化资本布局,放大资源效应。全面摸清市属国企资产状况、运营情况、债权债务等底数基础,通过整合划转、托管代管、合资合作等方式推进跨企业资源协同,能划则划、能管则管、能退则退,放大全市国企在资源、技术、资质、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整合效应,加快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的国资国企发展新格局。以“缩短管理链条、清理低效主体”为突破口,推动资产盘活与组织优化深度融合,累计压降各级分、子公司近100家,实现资产向核心业务、优质板块集中。
突出“精准施策”,细化资产盘活,实现多维增效。唐山国资国企坚持“一企一策”,依据资产实际状况与市场环境,实施分类施策:针对实物类资产,指导企业通过产权市场交易、申请政府土储债、内部资产调剂等多种方式,实现资产处置收益8亿元;针对股权类资产,探索ABS、REITs、股权收益权融资模式,通过设立信托计划,实现未来收益变现8亿元;针对债权类资产,通过法律诉讼、资产置换、资产查控等多种手段,着力化解历史包袱,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十四五”期间,累计盘活闲置资产、资金约35亿元,特别是2025年盘活闲置资产、资金超17亿元,资产流动性和收益率显著提升。
立足“创新驱动”,激活资本价值,培育增长动能。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促进企业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形成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市场需求和供给空间,带动高质量的增量投资。深入探索数据确权、评估定价及交易流转等机制建设,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可运营、可增值经济资产,我市4家企业均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数据资产评估总值近1亿元。
肖然介绍,资产盘活是唐山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通过“减法”(压减冗余主体)与“加法”(激活闲置资源)相结合,清理制约发展的“包袱”,又为国企转型升级注入“活水”,成为推动经营运行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重要引擎,为“十四五”期间国企核心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属国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各项关键经济指标提高明显
市国资委财务监管科科长毕泽华介绍:“十四五”时期,通过国资系统的共同努力,我市市属国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经济效益、税收贡献方面均实现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显著。预计到2025年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突破58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2300亿元;营收、利润、上交税费预计达到290亿元、36亿元、21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4%、132%、95%;全员劳动生产率超40万元/人,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速超过全市GDP增速。
关于提质增效的工作举措,我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科学制定目标。参照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创造性提出“五增一稳四提升”总体目标。“五增”分别指资产、营收、利润、总投资额合理增长,要求企业聚焦规模与效益,推动做强做优做大;“一稳”指资产负债率稳定在57%以下,引导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四提升”分别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现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同比提升,关注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动能和发展潜力。二是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聚焦企业经营质效,连续三年开展专项活动,特别是对亏损子企业和高负债子企业深入治理,推动国有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经营收入、降低运营成本、防范债务风险。三是突出效益导向。坚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以效益为导向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将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与企业经营效益直接挂钩,通过外部施压,增强企业向上突围的内生动力。四是强化金融赋能。目前,我们已拥有主体信用评级AAA企业4家、AA+企业2家,通过资本运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推动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及资金归集,累计清理低效无效账户200余个、累计盘活资金超过8亿元,大幅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远征。2026年,市国资委将谋划确定“1+1+N”(即:效益类+风险类+其他)指标监测体系,开展中长期、分阶段专项行动,使指标监测体系科学适配“十五五”规划,在监管效能上不断提升,以更完善的监管服务,护航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