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单宇 通讯员 张思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市深入开展“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建立机制、双线并行、打破地域限制等措施,打通企业信用修复的堵点、难点,助力企业甩掉“失信包袱”、轻装上阵,全力营造诚实守信、重企安企的社会氛围。
建立主动提醒与辅导机制,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我市转变服务理念,从事后被动受理转向事前主动服务。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修复电子台账,定期分解推送至相关主管部门及县区,并综合利用告知书、提示函、电话短信等多种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失信主体进行“一对一”精准提醒。同时,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由市县两级部门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政策解读与申报指导,帮助企业熟知修复流程与要点,有效避免了因未及时修复信用而对经营发展造成制约。
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实现修复服务“一站办、一网办”。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信用修复高效办”专区,通过系统对接、账号登录等方式,实现了信用修复申请的全流程网办。企业只需一次提交材料,修复结果即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互认共享,做到了“一次提交、多方复用、全网通行”。落实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改革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信用修复窗口,为企业提供面对面的政策咨询与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修复事项线下“一站式”受理。
突破地域管辖限制,创设跨省信用修复“本地帮办”模式。针对企业异地受罚、修复奔波难题,我市率先在交通运输领域进行试点,创新推出信用修复“本地帮”服务。行政审批局与交通运输部门协同合作,主动作为,扮演“联络员”和“协调员”的角色,协助企业与外省行政处罚决定机关进行沟通,并代为转交相关电子凭证材料,使企业无需远赴外省即可完成修复。此举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管辖限制,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帮助企业办理信用修复1400余件,跨省信用修复200余件,获得了市场主体的广泛好评。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登录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河北政务服务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