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媛媛 通讯员 张景会
位于我市高新区的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创立至今,从39平方米办公室到上万平方米智能工厂,从30万元启动资金到年销售额破亿元,发展势头迅猛。
鹰眼智能的成长轨迹,正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的一项成果,也是我市科技型企业多元崛起的一个样本。
■ 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多点爆发”
鹰眼智能创始人袁鹍坦言,他当初选择唐山,看中的是这里丰富的工业场景。“我们采用轻资产模式,依托百川共享制造工厂完成生产环节。” 通过机器人产业孵化平台、共享智造工厂及“机器人AI贷”等金融支持,鹰眼智能快速跨越了资金、场地、制造能力等创业瓶颈。从创业初期的“夫妻店”,到如今的鹰眼智能,企业的成长,源于我市构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4万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今年年初,河北省工信厅公布的2024年度新备案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名单中,唐山博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军创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省级孵化器,盈德众创空间、北京优客工场·盛和众创空间和昌安耀滨众创空间备案省级众创空间,我市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达到24家和28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是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有效载体,对吸引科技人才和创新项目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市科技部门采取科技“双创载体”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专项资金扶持、梯次培育等多种方式,推动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目前,全市入驻企业(创新创业团队)3000多个,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800余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660余场。
今年4月,唐山市2025年首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培训会召开,全市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2025年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企业工作人员200多人参会。专家授课、惠企宣传、答疑解惑……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助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不仅如此,我市还制定《唐山市提高科技型企业成长率实施方案》,加快引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促进我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我市科技管理部门同向发力,全面挖掘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开展分类跟踪辅导和精准服务,引导成长性强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注重知识产权积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
“十四五”期间,我市建成了河北省首家省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中车唐山机车车辆公司“河北省轨道车辆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入选首批省级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名单。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77家。各级孵化器由2021年的29家增长到目前的33家,各级众创空间由2021年的45家增长到2025年的49家。
■ 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落地变现”
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唐山不遗余力。
在燕赵钢铁实验室曹妃甸研发中心,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梁精龙手持纯度99.99%的高纯铁介绍,“新工艺碳排放降低95%,生产周期缩短20%。”该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8个创新平台,与河钢集团等共建30个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9月中旬,一场“北京·河北机器人产业共享制造对接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共有11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而唐山成为这场对接会的主角之一。常态化对接让技术与需求精准匹配。今年4月以来,市科技局分三批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98项,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双进双促”专场交流对接活动9场,全市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招商活动230场,通过科技招商引进科技成果(项目)142项,其中京津科技成果(项目)71项。
为加速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我市印发《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实施方案》,累计在唐山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唐山市技术市场)发布科技成果2867项、技术专家信息545项、科技资讯2044篇。研究制定了《产学研用“双进双促”专项工作方案》,印制了《“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唐山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技术需求手册》。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和京津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的对接活动。每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20项以上。2021-2024年,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588项,其中京津科技成果(项目)258项。
■ 生态优化: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为了给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我市积极组织场景提供方、潜在技术供给方、专家、专业机构等,围绕场景需求、技术应用、合作模式等进行可行性“打磨”,并联合开展场景设计,策划所需场景,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全市科技系统对相关应用场景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合作双方发展问题,确保应用场景顺利落地实施。
我市充分发挥产业门类全、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中关村、高校院所、央企总部等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唐山。制定《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实施方案》,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京津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印制《“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唐山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技术需求手册》,制定《产学研用“双进双促”专项工作方案》,分领域征集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基层创新力量同样蓬勃生长。全市已累计备案企业科技专干1516名、科技特派员1412名,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同时,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组建了“丰润区轨道交通特色产业”“玉田县印刷机械产业” 等科技特派团,精准选派了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进行“一对一”服务,参与企业研发前沿技术,推动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创新生态的完善更催生出新赛道标杆。在曹妃甸青龙湖创新产业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实验室的无人机物流系统正在调试;清华大学“一池三洞”实验室的宽速域多功能风洞等设施,能模拟亚音速到高超音速流体环境,为航天飞行器、深海探测器提供关键试验数据。
回眸“十四五”,我市用硬核数据书写创新答卷:科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8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4400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200亿元,实现了逐年增长。从99.99%的高纯铁的突破到炒菜机器人的民生应用,从京津技术的落地生根到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