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新派传人王维携《雷雨》荣归家乡评剧节
评韵流芳三代情 薪火相传一脉承
记者 周枫 徐文云

王维在第十三届评剧艺术节上,演绎评剧版《雷雨》。杜雯拓 摄
舞台幕布缓缓拉开,一束光打在年轻的身影上——在第十三届唐山评剧艺术节的舞台上,中国评剧院“00后”评剧演员王维正在深情演绎《雷雨》中的四凤。她嗓音清亮婉转,身段灵动优美,将人物的情感世界与命运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戏毕,掌声如潮。这位从唐山丰润走出的姑娘,以其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演绎,为家乡观众带来了一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的视听盛宴。
卸下戏妆,王维与记者聊起了她与评剧的不解之缘。2000年,她生于一个评剧世家——祖父王宝林早年是一名三弦演员,后长期致力于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创作;父亲也是评剧团乐队的三弦演员;母亲郝春红则是丰润区评剧团的一级演员,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洪影先生,主攻小生行当,在《张羽煮海》《花为媒》等多部剧目中担纲主演。小时候,王维最期待的便是看母亲排戏,“舞台上的妈妈光彩照人。”那份光芒,也照进了她幼小的心灵,让艺术的种子悄然生根。于是,10岁那年,她便以最小年龄考入唐山艺术学校,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评剧人生。
在这个三代从艺的家庭里,评剧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家人始终鼓励她“干一行,爱一行,要对得起台下每一位观众”。这句朴素的教诲,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2011年,她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在戴月琴等多位名家的指导下,专攻花旦、闺门旦,接受了系统训练,并成为新派第四代传人。回忆起学艺时光,她坦言艰辛常伴:“每天6点起床练早功、压腿、踢腿……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常常疼得掉眼泪。”家人的支持与内心深处的热爱,支撑她走过最难的时光。首次演出《孔融让梨》时,全家到场助阵。奶奶在台下不住地擦着眼泪,欣慰与心疼尽在其中——那一刻,舞台于她,不仅是梦想,更是一份对家人的承诺。
从唐山到北京,从学戏到演戏,王维在每一次比赛和演出中不断成长。从2012年“宝坻杯”环渤海评剧电视大赛铜奖,到2013年斩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再到2015年获评“全国评剧未来之星”……她的艺术之路扎实而清晰。与此同时,她多次登上央视《快乐戏园》《青春戏苑》的舞台,从一个会紧张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从容驾驭角色的青年演员。
2017年,她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同年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秦香莲》全国青年人才培训班。此后又于2019年先后参与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新派人才培养项目和 《杨三姐告状》全国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她成功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花为媒》中聪慧美丽的张五可、《杨三姐告状》中坚毅果敢的杨三娥、《五女拜寿》中忠义善良的翠云……于不同角色的揣摩与演绎中,她的技艺日益精进,表演越发成熟。
2020年,她参与了在唐山南湖演出的全国首部湖中沉浸式实景体验剧《那年芳华》,这次创新的表演形式让她对评剧的现代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在家乡评剧艺术节的舞台上,她将专攻的行当特色融入“四凤”一角,既恪守传统唱腔的韵味,又赋予了表演更贴合当代审美的细腻表达。她交出的不仅是一个鲜活的角色,更是作为一名评剧传人,对“如何做一名好演员”的真诚回答。
谈及未来,王维的规划很朴实:“继续排好戏,演好角色。” 对她而言,传承并非一句空话,而是日复一日的练功、对每一个角色的揣摩。幕布开合,灯光流转,从仰望母亲背影的小女孩,到照亮舞台的评剧新光,她接过的不仅是流派的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评剧艺术的薪火在她这一代手中,正被注入青春的活力与当代的解读,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