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11:31:0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唐山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十四五”期间,唐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总量、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近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财政局专场,晒出“唐山财政答卷”。

财政实力日益增强,高质量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超284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比“十三五”时期增加700亿元左右,增长约3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5060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280亿元左右,增长约34%。尤其是2023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年均超过1000亿元。“十四五”时期较“十三五”时期,唐山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总量、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资金超100亿元,推动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共享互通;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80%左右……

一笔笔投入、一项项举措,多层次展现出唐山市财政系统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10月23日,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堆场,运输车在装卸货物。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唐山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凤松说,“十四五”时期,唐山市财政科学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打出了一套有力的财政政策组合拳。

在财政投入上做“加法”,积极发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唐山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着力拉动经济增长。争取专项债券903亿元,为交通、市政等领域530个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推动“两重”“两新”政策实施,目前已分别收到67.8亿元、20.2亿元,支持水利、农业等多领域项目建设,推动汽车及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220亿元。

在经营成本上做“减法”,积极发挥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聚焦减轻经营主体税费负担,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费支持政策。5年来全市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超770亿元。在政府采购中,对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在此基础上,对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考虑项目情况、供应商资信状况等因素,也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

在政策效能上做“乘法”,积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唐山市通过资本金注入、奖补等方式,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对企业融资的增信支持,5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金额达94亿元,平均综合担保费率由2020年的2.5%降至现在的1%。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目前已为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转贷14.4亿元。市财政近5年出资32亿元,主导及参与设立政府投资基金6只,以股权投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143亿元,助力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

在发展堵点、卡点上做“除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唐山市突出问题导向,将坚决破除堵点、卡点作为关键一环,着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围标串标等行为,全面开展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持续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对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全面实行“双盲+远程异地评审”,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深入开展针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6月12日,唐山市曹妃甸区河北汇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机器人生产设备。(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有力保障大事要事

唐山市坚持压一般、保重点,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压减非必要、非急需支出,确保宝贵资金更多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资金超100亿元,推动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共享互通。其中,争取专项债券资金超70亿元,支持京唐城际铁路、秦唐高速开通,推动唐山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生活圈和经济圈;京津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了医保直接结算,与京津合作建设了11个医联体,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建设运行,有力促进“京津研发、唐山转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十四五”时期,科技支出预计达65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约38%。投入26亿元,以“凤凰英才”政策为撬动点,强化人才支撑。2024年引进研究生数量较2020年增长45%,目前全市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较2020年增长31%。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财政奖励,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余家。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资金183亿元,全力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实施和美乡村“十百千”工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较2020年增长超2亿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7000元。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积极争取试点示范建设,先后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获得中央、省财政支持20亿元,对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典型片区建设等形成有力推动。

民生投入最足最重,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唐山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保障过程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十四五”时期,全市民生支出预计达4000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000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80%左右。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筑牢稳就业财政基石。“十四五”期间,市财政统筹就业创业补助资金23.96亿元,用于职业培训、就业见习、技能鉴定等各类补贴,支持开展各类培训50.2万人次,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十四五”以来,全市投入350多亿元,支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90余万人,连续5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113元提高至193元。筹集医保领域补助资金超160亿元,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580元提高至700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安排资金6亿元,支持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待。在按照国家、省政策保障各学段教育政策配套资金的同时,唐山市财政局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期间,统筹资金9.4亿元,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建设类项目353个、采购类项目310个,进一步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2024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此外,统筹资金6010万元,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对近6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保教费予以减免,助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投入68.6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筹集资金34.3亿元,重点用于居民健康管理、传染病防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健康促进等27个方面的支出。同时,支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市4200余所村卫生室全部实现医保结算,方便参保群众就近看病就医。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变“享老”。制定出台市级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一老一幼”服务提质升级18条措施,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336家,床位数达3.9万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7000人,养老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投入资金超47亿元,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1%和60%,始终保持城乡低保标准居全省前列。先后两次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连续两年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推动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落实省级乡村振兴资金6.8亿元、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3亿元,支持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公共绿地、停车场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供热供气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争取上级资金7.3亿元,建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住房6.7万余套,保障群众住有所居。(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王育民)


编辑: 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