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医学使命
——高金声教授在人文唐山大讲堂第24期上的讲座(摘要)
主讲嘉宾介绍:高金声,原卫生部精神文明办主任,曾任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界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宣传部副部长等职。长期关注和从事医院文化、人文医学建设的研究。近年来,为全国性学术会议、管理论坛、北京大学医院院长EMBA班和150余所医疗机构讲授医院文化和人文医学的课程;并筹划组织“中华人文医学公益巡讲”大型公益文化活动。
【讲座内容】一、医学的使命
“医学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裘法祖教授是我国医疗卫生界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如今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了。2005年4月,我曾经有机会在北京与裘法祖教授促膝交谈了一个晚上。在那天晚上的谈话中,当我谈到裘老从医一生始终谨慎从医时,老人家告诉我一件往事:当他在德国学习外科,获得主治医生资格的时候,接诊了一位阑尾感染的女患者,虽然手术做得很好,但是在术后的照顾当中出现了问题,这个中年妇女竟然最后死在了医院。当时裘老在和我谈这个话题的时候语调依然很沉重。他说,当时德国的导师指着那位去世的妇女对自己说:“你要知道,她是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母亲呀!”我们医务人员的一时失误,造成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生命的结束,而且让她的四个孩子终生失去了母爱。裘老十分认真地说:“65年了,我始终没有忘掉这件事。当医生,做医务工作,我们要时刻想到自己工作的重大责任。”
有一位学者在给医生作报告当中讲,没有一个职业像在座的大家这样神圣和责任重大。为什么神圣?是因为你们面对的是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同时,还要看到你们所救治的病人,还关乎到他们身后一个个家庭的幸福。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主义的学科,应该具有生命的温度。”
什么叫“具有生命的温度”?就是医务工作者要具有人文情怀,对病人要有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从事医学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从患者的人性需求出发,从人的感情需求出发,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为什么会产生医学?就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病痛。人们的病痛一方面来源于人们生理上的、躯体上的痛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情感上的、心理上的痛苦。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懂得这一点,要认识到自己这个责任。现代医学不只是要使我们医院的建筑越来越现代化,不只是要使我们医院的设备越来越现代化,现代医学的目标我们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让医学更加科学,另一句是让医学更富有人性色彩。这就是现代医学的追求。遗憾的是,目前的医学和人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相当数量的医生过分地依赖现代的医疗设备,而不像老一辈医生那样和病人有更加亲近的接触,听诊器被疏远了,望触叩听越来越不被重视了。医疗卫生界内和社会上都在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现代医学中迫切需要融入人文精神。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曾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是《一个医生的哲学》。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几行字:“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于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与热烈的感情于一身”。这就说,做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求是很高的。医务工作者首先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另一面,他们更应该有一颗炽烈的、善良的心,应该比任何行业的工作者更懂得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她的丈夫叫梁思成,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林徽因女士曾经参加了我国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国初期,她和丈夫梁思成积劳成疾,几乎两个人同时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医院把他们分别安排在隔壁的两间病房,以便有个照应。一段时间后,林徽因女士由于肺部大面积感染病情加重,在一天深夜她好像对自己病情的恶化有所预感,强撑着身体找来值班护士,吃力地说想见见自己的丈夫梁思成。但是我们这位值班的女护士太年轻了,她对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对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她只是对林女士随意说了一句:“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但是谁能想到,第二天凌晨,林薇因女士竟然没能与丈夫相见就与世长辞了。亲人之间相互的诀别机会失去了,事业上托付的机会失去了,能不感到遗憾吗?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谁说我们护士的工作不重要?护士能够带给患者的很多关怀可能是我们医生都往往无法替代的。但如果护士工作没做好,可能就是以上这种结果。试想,这位年轻护士如果她的生活经历丰富一点,或者她的老师在她学医期间更多的告诉她一些,也许事情就会出现另一种结局。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医,还是护,都必须意识到自己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使命,我们的工作都必须具有生命的温度。
美国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去世了,留在萨拉纳克湖畔他的墓碑上的医学名言流传全球医学界:“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对特鲁多的墓志铭我的理解是,这是对一名医生一生工作、一生事业的高度概括。为什么只能“有时是治愈”?因为我们的医学还是一门探索中的的科学,是一门并不成熟的科学,它在众多复杂的疾病面前常常并不是胜利者,有时候甚至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医生,我们的护士如果真有那种每一个病痛都能治愈的本领,那当然好。可现实情况是,我们对绝大多数疾病还处在一种未知的、探求的状况。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有知识的社会公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医学所做的工作还是一个很有局限性的工作。第二句讲“常常是帮助”。我们医生所做的工作,只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给予患者一定的帮助,我们自己不能自视为患者的救命恩人,老百姓也不要去这么认识医生。因为一个人最终战胜疾病的是靠他自身的免疫力,是靠他自身战胜疾病的精神和意志。我很欣赏一所医院里写有的警句:“最好的医生是您自己”。医生的全部事业就是要像希波克拉底所说的,用我们的三件宝:“药物、手术刀和语言”给患者以帮助。第三句话“却总是抚慰”。为什么讲抚慰?因为到医生面前来的人都是被疾病折磨的,大部分还是无法忍受了才来。他们不仅躯体上有病,精神上也是痛苦的,情感上也是备受折磨的。我们作为医生、护士,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医疗技术上的帮助,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通过一些细节,让他们首先感到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和关怀。比如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绝症患者,我们医务工作者重点就是“关怀、照料和抚慰”,让他们自然平静地归去。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个专题,医学的使命。 |